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与寡居大嫂的矛盾那么大

根据史马迁《史记》的记载 , 刘邦兄弟四个 。老大叫刘伯 , 老二叫刘仲(又名刘喜) , 刘邦(季)排老三 , 四弟是刘游(又名刘交) 。刘邦当皇帝后 , 封二哥为代王 , 封小弟为楚王 。而他大哥刘伯结婚没几年 , 生下个儿子刘信 , 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丢下孤儿寡母单过 , 孩子亦即刘邦的侄儿刘信 , 是由寡居的大嫂一手拉扯大的 。
网络配图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与寡居大嫂的矛盾那么大】这一路封赏下来 , 二哥、四弟都有份 , 怎么独不见刘邦给大哥家一点好处呢?就算大哥早死 , 可他儿子刘信已长大成人了呀?这里头有原因 , 有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 那就是因为早年刘邦跟大嫂有过节 , 结下了梁子 。这个梁子是这么结下的 , 史记记载“始高祖微时 , 尝辟事 , 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 , 叔与客来 , 嫂详为羹尽 , 栎釜 , 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 , 高祖由此怨其嫂 。”
原来刘邦早年整天游手好闲 , 喝烂酒 , 睡寡妇 , 跟一帮小混混们在一起打架斗殴、惹是生非 , 大嫂很看不惯这个小叔子 。最让她讨厌的是 , 刘邦一犯了事 , 官府要捉拿 , 他就带着这帮小混混跑到大嫂家来躲避 , 还要大嫂吃喝招待 。大嫂实在是烦透他们了 , 后来想了个办法 , 等刘邦一伙人来家里 , 嫂子假装锅里的羹早已吃完 , 故意用勺子把锅底刮得当当响 , 一伙人看到这动静 , 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 悻悻地丢下刘邦借口都走了 。等刘邦凑到锅跟前一细看 , 发现锅里还有羹 , 从此心里就对大嫂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太不给咱面子了!
网络配图
正因此 , “及高祖为帝 , 封昆弟 , 而伯子独不得封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 刘邦做了皇帝 , 其他兄弟子侄都得到分封 , 唯独不给大哥的儿子一点赏赐 。为这事 , 刘老太公看不过眼去 , 找到刘邦 , 替大儿媳和大孙子求情 。刘邦这样回答他爹:“某非忘封之也 , 为其母不长者耳 。”爹呀 , 我不是忘了封我这个侄子 , 是因为他那个娘不是个厚道人 。最终 , 在刘老太公的一再劝说下 , 刘邦才给侄子刘信封了个侯 , 而这个侯 , 刘邦的大嫂听了 , 直叫她羞臊脸红无地自容 。
网络配图
刘邦给侄子刘信封的侯名为“羹颉侯” , 羹颉侯是个什么意思呢?安徽舒城县有个羹颉山 , 刘信的封地正是在这里 。貌似巧合 , 实则是刘邦蓄意要让大嫂难堪——“颉”与“戛”字同音 , 意作敲击 ,  “羹颉”亦即“敲击羹锅” , ——让你当年假装刮锅底不给咱兄弟们饭吃!你说儿子头上戴着这么一顶贵冠 , 让做母亲的天天想起当年慢待小叔子的事 , 还不心里总闹得慌?看来刘邦挺小心眼的 。
宋代的苏轼就刘邦戏谑报复大嫂这件事很看不惯 , 曾发过感慨 , 还质问了一下男子汉大丈夫的汉高祖刘邦:“高祖号为大度不记人过者 , 然不置轑釜之怨 , 独不畏太上皇缘此记分杯之语乎?”“轑釜”即“栎釜” , 意思还是刮锅 。高祖您也号称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人 , 念念不忘大嫂当年刮锅逐客让你丢面子的事 , 就不怕你爹刘老太公也像你一样 , 忌恨你当时眼看着项羽要烹了他 , 你还声称烹了老爹分一杯羹给你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