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赠刘景文的诗意( 三 )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 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 , 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 , 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 , 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 ,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 , 宠辱不惊 。其次 ,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 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 , 所以凡物皆有可观 , 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 , 实为历史的必然 。
赠刘景文的诗意 解释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诗文: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正是橙黄橘绿时 。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 ,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 , 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
诗人这样写 ,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 虽已青春流逝 ,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苏轼的《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 , “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 , 所咏却是深秋景物 , 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 , 但实际上 ,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 , 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 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古诗赠刘景文的大意?
《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作品: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 平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 , 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律句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平仄为“平、仄、平” , 符合相对规则 , 第三句“年、景、须”为“平、仄、平” , 符合相粘规则 , 第四句“是、黄、绿”平仄为“仄、平、仄” , 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 , 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 , 平仄正确 , 格律严谨 。
从内容上来看 , 这是一首写景诗 , 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 , 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