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赠刘景文的诗意( 二 )


扩展资料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 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 , 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 , 乐观向上 , 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 托物言志 , 意境高远 。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 , 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 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 , 现在早已翠减红衰 , 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 , 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 , 虽然蒂有余香 , 却亦枝无全叶 , 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 , 依然劲节 。
自然界千姿万态 , 一年之中 , 花开花落 , 可说是季季不同 , 月月有异 。这里 , 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 , 写出它们的衰残 , 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 , 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 , 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
这是因为 , 在百花中 , “唯有绿荷红菡萏” , 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 , 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 , 终荷花之一生 , 荷叶都是为之增姿 , 不可或缺的 。
苏轼深知此理 , 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 , 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 ,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 , 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 , 姿怀贞秀 , 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 , 杖还能傲霜独立 , 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 , 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 , 内容相连 , 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 , 一气呵成 , 写出二花之异 。
参考资料:赠刘景文-百度百科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 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出处】《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扩展资料
1、《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_五年)初冬 ,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 , 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 , 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 , 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2、《赠刘景文》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和仲 ,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苏仙 , 汉族 ,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 , 祖籍河北栾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