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为仁焉意思是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释义:
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为仁焉意思是  克己复礼为仁

文章插图
孔子的“克已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 。原文如下: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 。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向仁了 。实行仁靠由自己做去,难道能靠别人吗?(这里有问号)”颜渊说:“请问这样做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你的话去做 。”)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经常夸奖的学生,他问如何实行仁 。孔子向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之符合礼 。“克己复礼,仁也”,是春秋时代已经流行的话,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引用已经流行的成语(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不过,孔子对礼和仁的解释,都有新的内容 。孔子说:有一天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接着他又强调:实行仁,全靠由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依靠人的自觉,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言论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勿”,实际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
孔子的这段话非常明白:“仁”是应该受“礼”的制约,或者换句话说,应该按照“礼”的规范来实行“仁” 。《论语》里有下面两段谈话记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有问号)(《八佾》第三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只注意礼节仪式有什么用呢?(这里有问号))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财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三十三章)(孔子说: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职位,不能用仁德来保持;虽然得到,一定会失去 。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不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百姓不会尊敬服从 。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活动却不合于礼,也是不够好的 。)前一章说,人而不仁,只注重礼仪的形式,是没有用的;后一章说,一切活动如果不合于礼,即使你有智慧有能力,郑重地工作;也有仁爱之心,但办事却不合于礼,仍然是“不善”的 。不善,即不够好 。
礼,是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 。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需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制度和通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不然的话,同一集体的人们,便不能分工协作、团结生产、共同御敌,便不能生存 。一个氏族、一个部落联盟、一个国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在周代,这些统称为“礼”,又称“礼法”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和法 。孔子尊奉的是西周建国初期周公姬旦领导制定的一整套礼制,即周礼 。周礼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其突出的重点是确定社会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及其行为规范,以此来维护宗法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求按照周礼的规范去实行仁,“仁者爱人”,则要根据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 。对血缘亲密的人和对血缘疏远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关爱的感情是有差等的,即有先后、厚薄之分,也有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 。对社会地位尊贵的人和对社会地位低卑的人,关爱也是有差别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不同 。如果用爱亲之心的方式方法爱无亲属关系的人、用敬爱君主和上级之态度的方式方法去敬爱普通人和服役者,是行不通的 。“泛爱众”,必然要有等差,如何掌握这个“等差”,孔子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据周礼去做 。周礼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孔子以“博爱”思想为基础的仁学,也含有这种不平等的成分 。孔子赞许“博施于民而济众”,即为人民谋福利,他又说:“养民也惠”(《公冶长》第十六章),“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六章),意思是由君子、仁者给劳动者以福利(施惠),使劳动者安于其身份而听从使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颠倒了养和被养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