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在哪里?典故是什么 三尺巷

【三尺巷在哪里?典故是什么三尺巷】三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
个人感慨一
生活不是战场,
无需一较高下 。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三尺巷在哪里?典故是什么  三尺巷

文章插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
个人感慨二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
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
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
沉淀自己的心,
静观事态变迁 。
个人感慨三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
三尺巷在哪里?典故是什么  三尺巷

文章插图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 。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
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
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
三尺巷在哪个城市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
三尺巷在哪里?典故是什么  三尺巷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