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乾隆盛世得不到认同:视民间社会活力为大清大敌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 。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网络配图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 。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 。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 。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 。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 。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
网络配图
【为何乾隆盛世得不到认同:视民间社会活力为大清大敌】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 。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 。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 。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 。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
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 。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网络配图
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 。如果这一盛世出现在汉朝或者唐朝,当然无愧于“伟大”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