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作者 红与黑的作者 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

中国文化人 , 无论写诗、绘画、作文 , 用笔名者颇多 。发展到后来 , 一个人有时用多个笔名 , 一些笔名甚至遮掩了本名 , 譬如鲁迅、茅盾、巴金……其中故事 , 很有些可以谈论的地方 。最近见到一篇介绍文人笔名的文章 , 读来觉得尚有趣 , 不料作者在文章结尾 , 却大发感慨 , 认为笔名是中国文人的“专利” , “外国人不通此道” 。即外国人没有笔名 , 这说法实在有些自大 , 且对西方文化显得陌生 。这误会引发笔者兴趣 , 遂披阅资料 , 拈出几位外国文人的笔名 , 于此略微简要说说 。
司汤达是世界名著《红与黑》的作者 。本名亨利·贝尔(Henri Beyle) 。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 , 他曾用过许多化名 。司汤达(Stendhal)是他1817年出版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时使用的笔名 。后来 , 他选定司汤达为唯一笔名 。连先前发表的著作上也一律改用这个名字 。在中国 , 早先也曾译作斯丹达尔 。“司汤达”(Stendhal)本是德国著名美学家文克尔曼的诞生地 , 是普鲁士的一个小村庄 。因为作家司汤达后来的名声 , 连带使这个小村庄也闻名于世 。

红与黑的作者 红与黑的作者 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

文章插图
▌ 司汤达
欧·亨利是美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 , 以出人意料的独创性结尾 , 赢得了“欧·亨利式结尾”的经典称谓 。
欧·亨利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am Sidney Porter) , 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医师家庭 。15岁时在药房当过学徒 , 后来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及银行出纳员等 。1896年 , 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 , 波特为避免受审 , 流浪到中美地峡的洪都拉斯 。后来因为妻子病重 , 他回国探望时被捕 。在狱中 , 他认真写作 , 希望以稿酬补贴狱外女儿的生活费用 。1899年 , 他在当时颇有影响的《麦克卢尔》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 , 并署了这个后来十分著名的笔名欧·亨利(O·Henry) 。这个笔名 ,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他在监狱当药剂师时 , 用的一部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另一种看法以为是狱中某个看守的名字 。不论哪一种情况 , 作家欧·亨利使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变得极为响亮 , 几乎成了其人独有 。
红与黑的作者 红与黑的作者 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

文章插图
▌ 欧·亨利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 。一生创作了近三十部喜剧 , 代表作有《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即《伪君子》)《吝啬鬼》等 。他的喜剧通过犀利的讽刺笔法 , 抨击和嘲笑了贵族和教会中一些大人物 , 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莫里哀出生于巴黎一个商人家庭。本 名 让·巴蒂 斯 特·波克 兰(Jean-Baptiste Poquelin) 。早年就读于贵族子弟学校 , 后来父亲将“王家侍从”的世袭身份过到他的名下 , 并帮他取得了律师资格 。但他既不想当律师 , 也不愿继承父业 , 决心从事戏剧活动 。
1643年 , 莫里哀抛弃了所有世袭特权和荣誉 , 选择了被教会视为“贱民”的“戏子”行当 。他和一个流动剧团的著名女演员玛德隆·贝扎尔以及其他一些青年共同组织了一个“光耀剧团” 。从那时开始 , 他放弃了原来的姓名 , 取艺名“莫里哀”(Moliere) 。他后来创作的大量作品 , 当然也以此名广泛传播 。
勃朗特一家三姊妹都出版有小说 , 但有两位的作品极为著名 。这就是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Jane Eyre);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的《呼啸 山庄》(Wuthering Heights) 。
红与黑的作者 红与黑的作者 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

文章插图
▌ 夏洛特姐妹
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 , 父亲是英国约克郡的一位牧师 。勃朗特姊妹都很喜爱文学 , 她们曾经共同出版过一本诗集 , 但并不成功 。大姐夏洛蒂·勃朗特还为人做过家庭女教师 , 这些经历后来在她的名著《简·爱》中真切地表现出来 。
她们姊妹虽然都写小说 , 但当时英国还相当保守 , 女子写作还颇为稀有 , 所以 , 作品出版时 , 她们都未署真名 , 而各自以一个笔名发表 。《简·爱》出版时 , 夏洛蒂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Currer Bell);《呼啸山庄》出版时 , 艾米莉用的是“艾里斯·贝尔”(Ellis B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