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有绝招:靠儿子才坐上皇位的四大帝王

嫡长子继承制是保护皇家血脉流传下去的一个重要制度 。所以有些皇帝一旦是长子 , 那便可以高枕无忧 , 皇位基本有保障了 , 但是也不乏特殊情况 。如果你有一个聪明可爱 , 讨皇帝欢心的儿子 , 那么你也可能因此沾光坐上皇位 。因为皇帝想把皇位留给皇孙 , 你这个做父亲的自然跟着沾了光 。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 我们一起看一下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 君主选择嗣君 , 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 , 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 。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 , 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 , 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而在古代 , 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物 , 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接班人选择问题 。
这种现象的缘起是:由于君主特别钟爱某一个皇孙或王孙 , 而移爱于生下了“好圣孙”的皇子或王子 , 并坚决地选择了这位皇子或王子为储君 , 以便保证这些“好圣孙”能够在将来继承大位 。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继承问题上多多少少沾了点儿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晋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
一.西周王朝先祖王季
周朝是我同古代皇权时代以前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段 , 周代建立以前 , 先君太王(古公宜父)一共生有三个儿子 , 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季历为太王生有一个名叫姬昌的孙子 。
相传 , 周太王非常喜欢孙子姬昌 , 因此逐渐萌生出了一个想法——隔过太伯和仲雍 , 直接将皇位位传给幼子季历 , 以便保证将来季历再传位给姬昌 。据司马光《稽古录》记载:“(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兴周家 , 欲立季历以传昌 。太伯、仲雍知其指 , 自窜于句吴以让季历 。太伯犹服端委 , 仲雍遂从夷俗 , 断发文身 , 以示不可用 。古公薨 , 季历立 , 是为王季……王季薨 , 昌立 , 是为文王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 王季的即位 , 完全得益于两位兄长的让贤 , 为了能够保证侄儿姬昌的即位 , 太伯和仲雍宁愿去蛮荒之地 , 去过野蛮人一般的生活 。周太王死后 , 王季便掌握了周的统治权力;后来他又把权位交给了姬昌 。姬昌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 , 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位奠定西周基业的伟大君王 。
二.痴儿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继承父祖功业 , 建立了西晋 。遗憾的是 , 由于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 , 导致了天下大乱 , 不仅皇族内部互相厮杀 , 而且外族大肆入侵 , 西晋也在内外战乱中覆亡 。
对于儿子的愚傻 , 武帝不是不知道 , 好多大臣都曾劝他更易太子 , 但武帝一直都没有易储 。缘何?首先 , 司马衷占有了“天时”的优势——他是父母实际上的嫡长子(司马衷之前 , 武帝与杨皇后生有皇长子司马轨 , 但却早逝) 。除此之外 , 或许还有一点更为关键 , 那便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通 。
司马衷虽然愚钝 , 但他与宫女谢氏的儿子司马通却是一个机灵鬼 , 聪明得要死 。晋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小皇孙 , 对爱孙抱有莫大的厚望 。有人说广陵“有天子气” , 将会出天子 , 武帝信以为真 , 遂又将爱孙封为了广陵王 。很明显 , 在晋武帝眼中 , 司马通已经成了有实无名的“皇太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