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后期学术思想有着怎样的进步?分别是哪些方面

1.后期国学 国学发创于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由本来是外国(儒佛)思想影响下的宫廷歌学逐渐演变为日本民间固有文学的革新运动 。如上所述,契冲为国学之祖,作为独立的学派始于荷田春满(公元1669年—公元1736年) 。荷田的研究方法(必须排除“今人的心”,而由“古人的心”来理解)后为贺茂真渊(公元1697年—公元1769年)所发展 。贺茂研究古典文学,发现了古代人的“直心”(纯情) 。在他的《国意考》里,指出读万叶调的歌能体现日本古道的天地自然之理,儒佛则是凭借狡智制作的人为之教或伪善的道学装饰起来的,所以痛斥两者,力主尊重自然和人性,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
本居宣长(公元1730年—公元1801年)集国学之大成,把国学发展成为属于日本古代所有的学问,但其重点放在究明古代社会秩序的古道上 。宣长思想的核心是“情” 。他认为儒学从中国传到日本,儒家作出种种种烦琐的规范,但那是“汉意”,和日本人的心情不同,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有日本人固有的情的世界 。即使接受儒学也只是表面的,它应以纯粹的形式从昔日末被儒学污染的古代人心情——“大和心”中找出来 。唯有理解古代人留下来的文章,通过它才能将“大和心”复原 。于是宣长研究和歌及《源氏物语》 。他主张《源氏物语》的本质,不是为“悟道”或劝善惩恶,而是为表现真实感情,将它的基础置于人性自然发露上 。这是真渊学说的发展 。
宣长还重视《古事记》,甩30余年岁月写成《古事记传》 。他相信《古事记》所记载的是事实,对他来说,《古事记》所传的“天照大神之道”及“天皇统治天卞之道”曾是实有其事的世界,要从那里追求人生的理想 。
平田驾胤(公元1776年—公元1843年)是宣长的私淑弟子,他发展了宣长的复古主义,反对儒者崇拜中国,批判“唐虞禅让”和“汤武放伐”的思想,强调日本古史上尊神忠君,爱妻育子之情就是日本胜于万国的“古道” 。他又发挥“复古神道”的思想 。幕末民族危机和革命浪潮下,他这种国家主义的尊王攘夷论在农村中竞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思想,对下级武士及豪农阶层影响很大,在倒幕维新运动中起了—定的作用 。
2.折衷学和考证学 随着古学营园学派的停滞不前,代之而起的是既反对狙株古文辞学的烦琐注释,又对抗朱、王性理之学的空疏,主张折衷取舍各派优劣,来理解儒家经书本义的折衷学派 。代表人物是片山兼山(公元1770年—公元1782年)和井上金峨(公元1732年—公元1784年) 。
他们折衷汉唐训访与宋明义理,尊祟中唐、晚唐的诗,韩、柳、欧、苏的文,以清新流畅为主,力排古文辞学派 。当时皆川漠园(公元1734年—公元1807年)也具有这一倾向 。三人以后,有山本北山(公元1752年—公元1812年)、太田锦城(公元1765年—公元1825年)、松崎谦堂(公元1771年—公元1894年)、狩谷掖斋(公元1775年—公元1835年)、安井息轩(公元1799年—公元1976年)等 。他们学术上缺乏独立思考,但在古学和清代乾嘉考证学影响下(见第14章第2节),精于对文献作实证的研究,相反地忽视规律的探索 。这种治学方法到明治以后,与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结合,构成日本学院派史学的基础,直至今日 。
3.史学 由于国学和考证学的发达,从事史料学和史学的学者不断涌现 。如搞保己一(公元1746年—公元1821年)搜集古书,在江户开设“和学讲谈所”,校订编成日本最大的类书或史料集成《群书类丛》正续编共25类,1500余卷 。此书网罗了日本最贵重的文化史料,也是日本古今最庞大的一种丛书 。又编辑了《武家名目抄》381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