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 , 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 , 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 , 知人善用;广开言路 , 尊重生命 , 自我克制 , 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 , 厉行节约 , 休养生息 , 文教复兴 , 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 , 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 , 尊重边族风俗 , 稳固边疆 , 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 故史称“贞观之治” 。
网络配图
然而贞观之治到底国力昌盛到何种地步?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 , 还要看局外人的评价 , 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 , 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 , 根本比不上前朝 , 他曾对自己的国民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 , 见秦、陇之北 , 城邑萧条 , 非复有隋之比也 。”
《新唐书·食货志》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 , 米斗四五钱 , 外户不闭者数月 , 马牛被野 , 人行数千里不赍粮 。”就是说 , 贞观四年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最根本的恢复 , 社会治安已有最根本的改观 , 商业状况也得到最根本的扭转 。
其实 , 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 。《汉书·食货志上》就说:“籴甚贵 , 伤民;甚贱 , 伤农 。民伤则离散 , 农伤则国贫 。”意思是粮价过低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 粮价过高又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命脉 , 所以说粮价过低不但不能算是治道上的成功 , 反倒可能酿成普遍性的社会危机 。
再说 , 唐代京畿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米斗四五钱”的咄咄怪事 。同样是《新唐书·食货志三》 , 开篇就说唐都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 , 虽称沃野 , 然幅员有限 , 所出并不足供京师消耗 , 所以常要靠东南漕米的接济 。而漕米须经水、陆转运 , 水路自江淮至东都洛阳“率一斛得八斗” , 也就是说漕米自出产地至东都洛阳 , 运价便要占去货物本身价值的二成 。再以车或驮转运至陕 , 仅三百里地 , “率两斛计佣钱千” , 算下来每斗又需费去运价五十钱 。如此一路折腾 , 纵是那些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 , 不要一文钱 , “米斗四五钱” , 也仅及洛阳至长安那段旱路运费的十分之一呢!
网络配图
长安米贵 , 本是不争的事实 。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游学公卿 , 便有当路权臣以“长安米贵 , 居大不易”嘲讽他 。贞元年间 , 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更有“斗千钱”的高纪录 , 而当时的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 , 也仅能维持“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 。所以 , 单高宗一朝 , 政府班子就曾有数次就食东都洛阳的经历 。
【揭秘:唐太宗贞观之治系造假国力远不如隋朝】贞元初年 , 当时的关中地区 , 还真有过一次谷贱的特例 , 宰相陆贽便建议政府趁机以平价向民间购买 , 计在途所费 , 到太仓后每斗谷子也得费“钱四十有余” , 每斗米则要费“钱七十” 。元和十五年(820年) , 李翱在《疏改税法》一文中介绍说 , 建中元年(780年) , “米一斗为钱二百” , 经过政府的平抑 , 到元和十五年 , “米一斗为钱五十” 。(事见《李文公集》卷九 。)
- 揭秘让皇帝李宪如何让出了一个大唐开元盛世
- 唐太宗李世民的任性:曾因下棋想处死功臣
- 揭秘:李鸿章六弟为何被慈禧留在宫中七日?
- 揭秘孙可望残忍剥人皮是怎么回事
- 揭秘:馆陶公主刘嫖与养子董偃真的有不伦恋吗
- 揭秘中国古代震惊中外的地雷之谜真相是什么
- 揭秘西游记:为什么说沙僧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 揭秘古人是如何避免被冻成狗的度过漫漫冬季
- 揭秘秦始皇焚书坑儒真相只为一颗不老药
- 历史揭秘:赵云护送甘夫人为何走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