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与颉利可汗真的有过便桥订盟吗( 二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然 , 他对突厥“自为手启 , 卑辞厚礼”乃至后来的“屈礼优容”、忍辱负重 , 都是因为双方已有盟约 。到武德八年(625年) , 由于全国局势的好转 , 李渊才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以往我因天下未定 , 对其优厚 , 现今仍旧不能按照盟约各相安守 , 朕将击灭之 , 毋须姑息”的话 。大唐建立之初与突厥订立的盟约 , 虽然是向其称臣 , 但李渊并不是甘愿做突厥的附庸 , 而是为谋求边疆安定 。当然 , 这要向突厥奉献大量的金银玉帛 。事实上 , 唐朝建立之初 , 突厥几乎年年进犯边境 , 基本上也是为了掠夺财物 。突厥之物欲如愿以偿 , 也就往往会退兵 。正是在双方关系的这一态势下 , 唐太宗才会说“赠遗金帛 , 前后无算”的话 。
既然双方早有了这样的盟约关系 , 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突厥大军压境 , 同样以“赠遗金帛”之方式求得突厥退兵 , 缓解京师军事压力 , 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了 。
唐太宗为何胆敢率六骑与颉利渭水议和
唐太宗为了退突厥兵 , 除了赔款结盟就没有想过使用武力吗?看来不能简单地这样说 。双方议和以前“诸将争请战” , 只是唐太宗没有答应 。唐朝人甚至还有一种说法 , 唐太宗在突厥大军压境之时 , 怒不可遏 , 想要与之决战 , 是大将李靖建议他拿出城中全部库府储蓄向突厥求和(《通鉴考异》) 。显然 , 当时朝廷内部确实存在主战的势力 , 唐太宗自己也下令长孙无忌、李靖等在突厥的后路埋伏作为策应 。尽管战端一起 , 未必像唐太宗所说“伏兵邀其前 , 大军蹑其后 , 覆之如反掌” , 但说明唐太宗还是作了应战准备的 。那么 , 为什么没有开战而是结盟呢?用唐太宗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不战者 , 吾即位日浅 , 国家未安 , 百姓未富 , 且当静以抚之 。”唐太宗担心在这样的形势下仓促应战 , 不仅损失更加惨重 , 而且还给以后处置突厥问题增加困难 。这说明 , 唐太宗即位之初 , 经济实力和政治局势都无法确保他与突厥开战 , 也就是说 , 刚刚即位的唐太宗认为此时此刻他不具备开战的资本 。
那么 , 为什么能够达成和约呢?
用唐太宗的话说就是“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 , 君臣之志惟贿是求” 。唐太宗还敏锐地注意到双方在谈判之时 , 只有颉利可汗独在渭水之西 , 同他前来的部众达官皆暗中与自己接触 。显然突厥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 , 也未必有决心开战 。唐朝一方没有实力打 , 突厥一方没有真心打 , 使用武力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这里的问题是 , 唐太宗凭什么能够准确洞悉突厥上下志在“惟贿是求”?何以能够在战和两端清楚地把握此番依靠结盟就可罢兵?仔细考察此事因果 , 颉利大军兵临便桥之日 , 所派心腹执失思力作为使者入见唐太宗一节最为重要 。据《执失善光墓志铭》透露 , 执失思力此番入见 , 并不是《资治通鉴》中所说“以观虚实” , 而是“入朝献策”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执失思力献策的详情没有记载 , 但是唐太宗“嘉其诚节 , 取其谋效” , 说明是接受了执失思力的建议 。虽然旧史中记载唐太宗对执失思力大加呵斥 , 但是将执失思力囚于门下省一事却可圈可点 。须知门下省是宰相官衙 , 并没有禁囚场所 , 门下内省在宫城之内 , 位于太极殿侧之左延明门外 , 门下外省在皇城之中众多官衙的最北端 , 侧邻又有禁卫军官衙 , 因此 , 这里是安全的场所 。此时门下省长官(侍中)是唐太宗刚刚提升的自己的亲信高士廉——他恰恰也是跟随唐太宗在便桥会见颉利可汗的六骑之一 。我猜测 , 把执失思力“囚”于门下省 , 正是对肩负重大和秘密使命的执失思力的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