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成功获取民心不靠暴力和阴谋权术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从30岁被立为皇后(公元655年)到公元683年唐高宗死的30年时间内,武则天辅佐高宗治理国家 。她用李绩、刘仁轨平定了高丽,占领平壤;用裴行俭、黑齿常之等击退吐蕃贵族和突厥的骚扰,使自中原到东西边境得以安定 。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审时度势地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言十二事”,即:
1.发展农桑
2.以德感化天下
3.免除京畿地区徭役
4.禁浮华
5.崇尚俭朴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学习老子的《道德经》
9.为母服孝三年
10.5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
12.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
这十二条是治国之本,是经济政策,又是军事策略,是一份十分全面的施政纲领,对普通百姓和各级官员都有好处 。
首先是发展农桑 。武则天非常重视农桑,确信“本固则邦安” 。兴农是固本的首要,武则天在《臣轨》一书中说,“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她曾说,“农不富,国不富”,为此实行均田制,除应缴租税外,不增加苛捐杂税,并废除盐税和铁税 。武则天督促地方官员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查找了高祖以来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共100多处,指令兴40多处,这些工程都发挥了灌田作用 。
高宗显庆年间,高宗和武后曾命各州县因地制宜兴修水渠灌田 。多年来,狄仁杰集吕梁山东流的数百溪水,汇成20多条水渠,使并州以西方圆500多里农田得以灌溉;陆元方任绥州刺史时,以倒虹吸管引黄河水向西灌田7万多顷;张柬之在荆州时,引长湖水向北、引汉水向东,灌田12万顷;王及善以病体之身出使山东赈灾时,带领地方官员和百姓引大清河水向南,修大小水渠70多条,灌田5万多顷,又在寿州南引河水,扩大了芍陂,使芍陂(群众称安丰塘)周围二三百里农田旱涝保收 。武则天又命各州县除经常维修外,还要新开渠道扩大灌田以利农事,并奖励了40多名兴修水利有功的官员 。
武则天把各道朝参使和他们带来的老农民请到后宫,了解东北的高粱和玉米、河东道的小麦和棉花、江淮的水稻、西北的畜牧、沿海的渔业等情况,以及怎样抗拒旱涝灾害 。武则天让几名女官详细记录,接连十几天不停,随后分门别类,汇总成册 。她又命北门学士范履冰、周思茂等整理,详加审阅圈点,最后亲笔题名曰《兆人本业》 。再找来贡生、年轻京官及宫中女官400多人,齐集永成殿,分两班日夜抄写,日夜不停,凡一月有余,共成600多册,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农业科技全书 。
武则天明白农不兴则民乱,她察看了北至汾河两岸、东至汴州等地 。当时洛阳下属各州县均田制的实施均不好,家有百亩田的只有十几户,一般农户只有十几亩田 。洛阳是东都,朝廷和官员、豪族占田少者数千顷,多者十数万顷,且都是良田 。魏元忠任洛阳令时,对大户的田加以限制,并将一些荒山、荒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户,但这只稍稍缓解了部分农户的困难 。武则天果断决定,东都和长安的屯兵田不动,把朝廷在洛阳和长安的田分出六成,其他凡占田千顷以上的大小官员、大族大户均退田一半,无偿分给无田和少田的农户 。
武则天很重视边防要地的屯田事业,一则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二则可以稳定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三则巩固了国防 。武则天派娄师德在河套一带屯田、郭振元在甘肃走廊屯田、黑齿常之在河源屯田,这3位将军的屯田事绩都载入了史册 。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中,第十条是5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第十一条是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第十二条是任事久又有才德的官员可晋升 。这些措施主要是为基层的小官、小吏制定的 。我们知道,县令是七品芝麻官,八品官员是县令以下一些办具体事的小头头,他们常年在基层工作,相当的辛苦 。为这些人增加年俸,稳住了这些小官、小吏,使他们安心地、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便是本固则邦安 。史载,唐太宗死后3年,也就是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国人口有380万户 。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历经53年,全国人口增至615万户,人口增长近一倍 。如果社会动乱,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大小官吏、地主老财、豪门大户强征暴敛,人民生活不得安定,人口能增长吗?任何时代、任何统治者,如果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