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称做好长期只拿底薪准备 做医药代表有底薪吗

医药代表称做好长期只拿底薪准备 做医药代表有底薪吗

近日,网传图片显示,上海某医院向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和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发送处理建议函,称对方四名医药代表涉案件,要求开除 。
天眼查显示,上述两家公司同属于诺华中国 。对于该份建议函 , 诺华中国8日向中新经纬提供的声明称,诺华中国收到来自某医院的一份函件,其中涉及所称的两位该公司医药代表 。诺华对此事件高度重视 。经查证,函中提及的一位人员已于2018年从诺华离职,另一位并未被诺华聘任过 。诺华始终秉持高道德标准进行合规运营 。针对此函所反映的情况,仍在进一步调查和沟通中 。
北京信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光向中新经纬解读称,从法律关系而言,作为医疗机构无权要求医药企业对其员工的岗位进行调整,甚至开除特定员工 。但这也是个明确的信号,反映出当前医疗反腐行动正全方位、全链条地迅猛开展 。
【医药代表称做好长期只拿底薪准备 做医药代表有底薪吗】“礼物、款待和招待必须适度、合理”
既然医院无权要求公司开除医药代表,那么,医疗机构能否驱逐医药代表?
张晓光分析称 , 医院限制或者禁止医药代表进入医院等规定可以理解为医院对内部日常工作秩序进行管理设定的规章制度 。医疗机构有权在其物理空间内部或者对其自身所属员工,依据其自行制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实施管理 。但是,这类规定的效力仅及于其内部 , 而对于外部,医疗机构仅能够依据双方之间建立的基础法律关系,通常是合同关系,对医药企业提出建议 , 此类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

中新经纬在诺华官网检索发现,诺华此前发布《反贿赂政策》,于2020年11月生效 。其中明确表示,不贿赂任何人 。原则上 , 不得对有关人士进行贿赂,也不得利用中介 , 如代理人、顾问、分销商或任何其他业务伙伴进行贿赂、顾问、分销商或任何其他业务合作伙伴实施贿赂行为,还表示礼物、款待和招待必须适度、合理 。
公开资料显示,诺华是一家全球医药健康行业的跨国企业 。诺华创新药物(中国)整合了原诺华制药(中国)和诺华肿瘤(中国)的药物,覆盖心血管、免疫、神经科学、实体瘤等领域 。自1987年以来,诺华有近100款创新药在中国获批,已有超过30款药物被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 。
医药代表自述:一边担忧,一边迷茫
在诺华事件背后显现出的是,这一轮医药反腐,不仅囊括多位医疗领域的关键人物,也涉及更多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 。而其中,最担忧的群体之一,就是医药代表 。
在社交平台上 , 有医药代表称工作群解散了又重建,还有人称医院要求近期不允许拜访 , 还要清理全部公司群聊天记录 。
某外资医药企业医学信息沟通大区经理张莱(化名)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 他手下有四十多名医药代表,已全部要求暂停客户拜访 , 在家学习 。具体何时能够再次正常工作 , 他表示“预估半年后” 。另一位已有十余年销售经验的药代对中新经纬表示 , 已做好未来很长时间内只拿底薪的准备 。

在某头部药企工作的医药代表李雯(化名)告诉中新经纬,这是她首次直面“反腐风暴” 。“平常要进行的医生拜访停了 , 学术会议也不需要再筹备了 。”李雯说 , 7月28日后,医院方动作很快,所有的学术会议都停了,包括公司赞助的和医院自行举办的,甚至线上学术交流会、小型的科室会也暂停了 。
闲下来的李雯对自己的未来很担忧 。她身边已有医药代表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被要求协助调查,企业的应对策略有所分化 。据她所知,有的中资医药企业安排了员工休假,或者线上培训学习 。而有的企业则紧急召开医药代表开会,要求他们特殊时期减少拜访,同时 , 一旦被协查要保持沉默,公司会作为担保主体来介入处理 。
在李雯看来,公司有些“不近人情” 。“我们公司近期没有给任何合规应对策略,只要求我们签署承诺书 , 比如因为出现行贿行为被要求调查,要求承诺是个人行为,并承担全部的刑事与法律责任,还要接受公司依据相关管理制度作出的惩罚 。”李雯说道 。
担忧之外,还有迷茫 。在如今的重压之下,公司给她们的销售压力却不减 。“省区到主管,确实最近持续施压,还让家访宴请医生 。”李雯说 。

另一方面,李雯所服务的医疗机构明确开会,要求医生们做好准备,可能要倒查回2019年 , 要求退回公司举办的学术会议的讲课费、劳务费 。医疗机构开始拒医药代表于门外 , 李雯称 , 以往合理合规的学术推广,现在也成了不合规 。
外资药企将只推广创新药?
从过往历程来看,医药行业历史上经历过大小多轮反腐,医药代表群体持续进行合规化和减员 。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最辉煌的时候,医药代表们来医院拜访,“养肥”了周边的商场,现在医院附近的商场都没人逛了 。
根据猎头公司Partner One团队近期披露的数据,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超300多万医药代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继续大规模缩减 , 众多医药销售已进入新的职业选择和转型阶段 。受集采政策影响,药企裁员、人员优化动作仍将持续 。从2023年上半年人才市场整体招聘趋势来看 , 中高端销售空缺主要为替代岗位,并且多数以内部消化即转岗的方式填补空缺,仅有少量职位开放外招 。
在如今反腐高压之下,未来这一行业将去向何方?
张莱表示,他所服务的外企在做“业务瘦身”,对于在中国医药产品的学术及常规推广已经逐步退出 。以后基本是只有创新药品才会设推广,而这也是一些外资医药企业的普遍做法 。对于在市场上很多年的药品 , 医生都很了解了,对于过了专利保护期被列入集采的药品,没有推广的意义,这类产品的所谓推广,无非就是向医疗机构人员输送利益,这是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和公司所不允许的 。同时,在减少推广的过程中,也将视具体情况缩减团队的人员规模 。“外企都是给总部交利润,不能开源就只好节流 , 销售指标达不成就裁员 。”张莱说道 。
关于医药代表何去何从,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徐毓才认为,未来 , 医药代表肯定不会消失,由于“医药代表”已经被纳入中国职业名录 , 它将是合法的一个职业 。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一定会大幅度减少,职业要求将更加规范、标准,职业行为也必定会走上规范化,以学术推广为重点而不是新药推销 。
徐毓才还分析称,滋生医药购销领域腐败原因比较复杂 。在生产、流通、使用各方面都有问题 。生产方面是企业多、小散乱、以仿制为主原研创新药少 , 导致不正当竞争就成了占据市场的主要手段;流通同样存在乱,而且比生产环节更乱,很多都依靠“人脉资源”;使用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 医疗机构不能凭技术和服务解决生存和发展,因此就形成了一系列腐败 。“如果这一切能够通过这次大力度反腐建立起好的机制,也许企业要想卖得好 , 就不用去做工作了 。”徐毓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