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起兵反隋:真是因为一次酒后乱性引起的吗( 二 )


虽然李渊作为太原留守时曾经多次击退突厥的侵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是不可能用武力来彻底消除突厥的威胁 。所以,李渊对付突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突厥求和,或者说是妥协 。李渊在大业十三年起兵前,派遣最早向他提出“与突厥连和”的刘文静出使突厥 。并亲自给始毕可汗写信,在信中李渊向突厥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恢复隋文帝时的和亲政策;二、征伐中所得‘子女玉帛’都归突厥;三,请突厥不要深入内地,只坐享其成”[2](p25页) 。刘文静出使获得了巨大成功,始毕可汗不仅不再侵扰太原,而且完全支持李渊,“癸巳,(大业十三年,也是义宁元年)……刘文静、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批来至”[6](p395) 。
当然,李渊在给始毕可汗的信封上用了下级对上级才用的“启”字,所以后人认为李渊向突厥“称臣” 。但是,李渊的所谓妥协并不同于当时的刘武周和梁师都的投降策略 。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不仅不听从突厥的命令,更是毫不妥协 。始毕可汗在接到李渊的信后,曾经回信说“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往之 。”[6](391)在信中始毕可汗希望李渊成为突厥所册封的皇帝,也就是突厥在中原地区的又一个“儿皇帝” 。李渊坚决的回绝了突厥这一企图,而是自称“大将军”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李渊没有像刘武周、梁师都那样做突厥卵翼下的天子,更没有对始毕可汗惟命是从”[7] 。在拒绝突厥“册封”的同时李渊也极力反对突厥军队进入中原或者说是担心大批的突厥军队借口援助而进入中原 。所以当刘文静在突厥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只是带领了五百突厥军队返回时“渊(指李渊)喜其来缓,谓文静曰‘……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 。[6](395)在处理突厥问题上,李渊采取“卑辞推奖以骄其志”的方法,灵活的消除了突厥对太原大本营的威胁 。
突厥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是刘武周问题的解决,可谓一箭双雕,李渊曾经对刘文静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蠹也 。吾所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6](p392)刘武周本是太原属郡马邑的鹰扬校尉“为人骁悍,善骑射,喜交豪杰”[8](p3710) 。由于当时的太原副留守马邑的郡守王仁恭“多受货赂,不能振施”[9](p383) 。刘武周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时杀死王仁恭进行叛乱 。但是,刘武周所占据的地区属于人少地贫的晋北 。无论是人力、物力,都是相当贫瘠的,在他杀王仁恭之后开仓放粮、招兵买马,但是仅“得兵万余”[8](p3710) 。为了能在隋末的混乱中获得生存,刘武周在反叛之后立即“遣使附突厥” 。同李渊向突厥的阳奉阴违不同,他是彻底的向突厥人臣服 。
而且,突厥也急切希望这些反叛者能够被他们所控制,成为他们在侵略中原的帮凶和代理人 。所以,突厥在许多方面给予刘武周支持,甚至可以派遣军队帮助他进行战争 。在刘武周刚刚反叛不久“雁门丞陈孝义、虎贲郎将王智辩合兵围其(刘武周)乾镇,会突厥至,武周与共击智辩,破之”[8](p3710) 。刘武周也乘机伙同突厥占领了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稍后“突厥立武周为定扬可汗,遗以狼头纛”[9](p385) 。当了皇帝的刘武周当然对主子是厚礼相报,“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 。”[9](p385) 。当然,得到好处的始毕可汗也更加看重刘武周,“始毕以马报之,(刘武周)兵势益镇” 。[9](p385) 。由此可见,刘武周只是突厥在中原活动的一个汉族代理人,他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与突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突厥同意和李渊交好时,刘武周也不敢违背主子的意思擅自向太原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