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黄帝祭祀古已有之,不止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同样祭祀黄帝,清代尤甚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黄帝在清代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作为民族始祖的黄帝起于何时?
拜祭黄帝究竟应该在陕西还是在河南?这一争议最近爆红网络,使得人们重新关注“拜祭黄帝”这个话题 。其实,拜祭黄帝,自古有之 。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中,不独汉族政权公祭黄帝,少数民族政权也从不缺席这一活动,其中清代尤甚 。清代一方面承前朝之制,设黄帝神像于帝王庙中,皇帝多次亲临致祭;另一方面常派专员致祭黄帝陵寝,规格隆重,一般是三年一次,若遇特殊事由,随时致祭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什么要隆而重之得祭祀黄帝呢?
网络配图
其实,在传统历史叙事中黄帝有多重面相:他既是神灵,乃五方上帝之一,又是肇启文明的人文初祖;既是开启帝系之始的人间帝王,又是擅长医学、纺织等各类发明创造的上古版爱迪生 。然而,黄帝作为“华夏族始祖”却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晚近不断形成构建出来的 。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不少历史学者认为,黄帝作为汉民族始祖这一形象的发展形成并深入人心是在晚清 。如孙隆基认为,将黄帝视为民族始祖并予以崇拜的做法,在中国自称“天下”的大一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受到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寻求民族叙事的构建时,为民族竖立一位始祖才有意义 。孙隆基将这种观念的来源追溯至王夫之 。
身逢明清易代的王夫之在《黄书》中反复强调严守民族疆界的重要性和正当性,其实严守民族疆界的实质即严守夷夏之防 。他认为恰恰是黄帝界定了华夏的畛域,判别了夷夏,正是通过对黄帝的别样书写,隐微地表达了对满族统治朱明江山的不满 。至于晚清,尤其是二十世纪之后,革命党出于“保种”与“排满”的需要,从这一思想资源出发,加以阐释发挥,最终确立了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 。然而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辛亥革命之后,推翻满清政府的任务已经完成,出于团结各民族的需要,在官方的叙述中,黄帝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始祖,而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始祖 。
晚清之前,黄帝几乎不具有什么民族主义色彩,王夫之等学者的只言片语也难以形成太大的影响,清朝统治者祭祀黄帝丝毫不用难为情 。但是不妨进一步追问,在清代的国家公祭中,黄帝既然不以民族始祖的形象出现,那么主要以哪种形象出现呢?
首先,黄帝是作为历代帝王中的一员而出现的 。明清之前有些朝代在祭天时会配祭黄帝在内的五帝,黄帝被视为五方上帝之一,是超越的神灵形象;但明清两代祭天时已不再以五帝从祀,而是将黄帝供奉于帝王庙中,与其他杰出帝王代表一同受祭,此时黄帝更多的是以历史人物的形象出现 。到康熙年间,皇帝下令,除了那些历史上无恶不作的帝王外,其他帝王一律庙祀;乾隆皇帝更是将入祀的皇帝增加至一百八十八人 。与黄帝同处一庙的,就不仅仅是杰出帝王代表了 。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黄帝是作为“师”的形象出现的 。《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在文华殿以东建传心殿,专门供奉“师” 。有皇师、帝师、王师、周公、孔子,而轩辕氏(黄帝)在这里是作为三皇之一出现的,自然是皇师之一 。
其实,黄帝的这两种形象——“帝王”的形象与“师”的形象,包含了“治统”与“道统”两种文化资源,清代皇帝祭祀作为帝王的黄帝,实则是通过这种庄严的国家仪式与历史想象接续治统,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表明其自身是整个漫长皇帝谱系的延伸 。在传统想象中,新政权对前朝帝王的公祭,是对历史的某种继承,更是帝王之德的宣示,最终形成政权的合法性 。而清代皇帝祭祀作为老师形象的黄帝,则表明其对传统德性的尊重,对教化的重视,其潜台词是世俗帝王完全可以是道德之师,治统、道统可以合二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