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地方长官由谁任命 秦朝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东汉末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民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我国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说起 。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废除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已经建立起了有系统的官吏任免制度,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 。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墓,在死者的身边堆放着许多束竹简,上面抄录了不少秦国的法律,而其中就有《置吏律》和《除吏律》,也就是任命和免除官吏职务的法律 。
秦国(朝)的时候,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最基本的有三条:首先家里要有钱 。当初韩信还没投奔项羽楚军与秦朝为敌的时候,在家里游荡,就是因为他是个没钱没势的普通百姓,不能被推荐做个小吏 。其次要会写字,熟知法律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隶书这种文字样式居然就是秦代的狱吏发明的 。据说他们要写的文书太多,容不得他们慢吞吞地用高贵典雅、字形繁复规整的篆书来写,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在当时算做“简化字”的隶书写法 。
再者就是至少要十七岁以上,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 。《尉律》上写得明明白白:学童十七岁以上、会写“讽箍书”九千字才能为官 。这些当然只是做官的最起码的条件 。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被“推择” 。
接下去的汉朝,在初期也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和办法来选择各级官吏 。但是逐渐地就发现,这个办法好是好,可是在吸引人才方面,还不够广泛 。毕竟除了懂法律、会写字的办事人员之外,国家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才能的人才啊 。于是,在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就下了一条“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 。文帝的时候,又开始实行举“贤良”、举“孝廉”,不过还没形成一条固定的制度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一套新的选官制度才算基本成形了 。
【秦朝地方长官由谁任命 秦朝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呢?】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十月,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武帝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以古今治国之道为主题的策问,应对的人有一百多名 。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就是在这次策问中被武帝赏识,任命他做江都相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正式诏令全国,命全国各地郡国各举孝廉一人 。
通过察举和征辟措施,西汉武帝时期朝廷上真是人才辈出,济济一堂 。儒雅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者,有石建、石庆;直言不讳者,有汲黯和卜式;推举贤能者,有韩安国、郑当时;赵禹、张汤为之制定法律,司马迁、司马相如则都有一支生花妙笔;滑稽人物有东方朔、枚皋,应策答对有严助、朱买臣;唐都、落下阅精于历数,李延年精于音律;桑弘羊是理财高手,张骞、苏武成为出使的英雄;大将有卫青、霍去病,临终受命还有霍光和金日碑……
到了东汉,仍然沿用“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 。顺帝时候,更是下了一道诏书:“郡国举孝廉者,限制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儒生要通章句,文吏要能够写奏章,才能应选 。如果其中有出类拔萃的特别优秀人才,像颜渊、子奇那样的人,可以不受年纪的限制 。”除了上面所举的宗资辟除范滂为功曹的例子,还有比如安帝建光元年(前121年),下令让公卿及以下至郡国守相等各举有道之士一名;大将军邓鹭曾辟除弘农杨震为自己的幕府,后逐渐升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而汝南太守王龚,以袁阀为功曹,又辟召陈蕃等为属吏——这位陈蕃,少年时就怀抱“大丈夫当扫天下”的志向,后来官至太尉,与宦官势力斗争到死 。

秦朝地方长官由谁任命 秦朝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文章插图
然而东汉时候,“察举”和“征辟”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了 。一方面,有好名好事之徒钻这一制度的空子,为自己博取声誉 。例如有一个叫樊英的南阳人隐居在壶山,年轻的时候就以学问品行闻名于海内了 。这样的人才如何能不举荐,不征召呢?州郡前后来礼请他,他不应召;公卿分别以贤良、方正、有道等名目举荐他,他不去 。就连安帝专门赐策书召他,他也不前往 。
顺帝即位以后,又一次派使者带着策书、礼品,前去礼聘,樊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了,还是不肯赴京 。这样高尚的人,皇帝都征辟不到,怎么能表明皇帝求贤若渴的态度?顺帝下诏把郡县长官骂了一通,让地方上套上马车,务必把这位如此有名的人士送上京来 。到了京城,甚至用轿子把樊英抬到了皇帝面前,樊英仍是借口有病,不愿就职 。皇上于是派太医为他看病,每月送上美酒 。又专门为他设了高坛,让公车令为他开路,尚书给他领路,皇上赐给他几、杖,待以师傅之礼,赐他高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