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政权之后,为何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 , 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 , 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从言听计从到有所选择 , 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转变 , 背后隐藏了什么的详细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 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自此之后 , 很多君主为了寻访招揽人才 , 都以此为楷模 。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而感动 , 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奉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 , 就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

建立政权之后,为何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

文章插图
不过 , 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 , 能够有一个感觉 , 那就是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器重 , 可对他的建议也并不是言听计从的 。尤其是在刘备建立政权之后 , 有很多地方都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了拒绝 。
比如说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 , 在对四位重号将军的封赏时 , 诸葛亮对封黄忠为后将军就表示了反对 。诸葛亮以关羽会对此表示不满来阻止封黄忠 。而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 , 对于关羽的态度 , 刘备则以一句我自己来劝解关羽给化解了 。最终 , 刘备还是封了黄忠为后将军 。
在夺取西川后 , 刘备对当地的人才收揽任用 。但是 , 对于一些有影响 , 但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物 , 刘备毫不手软 。当时的名士张裕虽然才华出众 , 但是对刘备和他的政权出言不逊 , 刘备决心杀了他 。诸葛亮亲自向刘备说情 , 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 , 不得不锄” , 拒绝了诸葛亮的求情 , 杀了张裕 。
而这些实例中 , 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夷陵之战 。在当时 , 刘备要出兵攻打东吴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 , 他自然是不赞成的 。但是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身在东吴 , 诸葛亮为了避嫌只得不明确的发表意见 。在当时 , 诸葛亮不发表意见 , 就是不赞成的表示 。赵云、黄权出面劝谏刘备 , 也未必不是诸葛亮在背后指点的缘故 。刘备对这一切自然是了如指掌 , 不过君臣在面上不说破而已 。
建立政权之后,为何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

文章插图
可是 , 刘备终究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 , 刘备遭受了出乎意料的惨败 。诸葛亮在事后感叹道 , 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 , 他肯定能够阻止刘备东征 。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到 , 刘备并非是在每一件事上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 。
我们可以看历史上记载的 , 刘备在刚刚得到诸葛亮的时候 , 对诸葛亮可谓推崇备至 。他和诸葛亮情好日密 , 食则同桌 , 寝则同榻 , 还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 。刘备对关羽、张飞解释说自己得到诸葛亮 , 如鱼得水一般 。这里能够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那么 , 为何日后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呢?
第一个原因是两者的情势不同 。在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 , 正是刘备最窘困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 , 刘备兵不满千 , 将不过关张赵云 , 从北方逃到荆州投靠刘表 , 寄人篱下 。刘表还对刘备心存疑忌 , 他只给了刘备一个新野小城安身 , 用他来抵挡曹操的进犯 。
刘备在这个时候 , 也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这段时间里 , 刘备总结了自己半生戎马生涯的经验教训 , 认为自己的军事骨干尚存 , 军事实力不难发展起来 。可是自己却缺乏治世的人才 , 在政治方面没有帮手 。而刘备虽然在卢植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 , 可因为不喜欢读书成绩不佳 。正是在文化方面的短板 , 让刘备在政治上有着缺陷 。这是刘备即便是得到了徐州 , 也得不到当地士族的拥戴 , 轻易丢失的原因 。
诸葛亮的到来 , 正好补足了刘备的这一短板 。从这一刻起 , 刘备阵营才真正地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阵营 。刘备对于诸葛亮怎么会不推崇备至呢?在这一段时间里 , 刘备等于是在向诸葛亮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 , 把诸葛亮当作老师对待 。对于自己过去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物 , 当然要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了 , 这也就给大家留下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