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野史:顺治皇帝凭啥叫德国人老爷爷

顺治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生母为孝庄太后 。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祖制成法有所更张,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
翻阅历史,总会发觉那些黄头发、白皮肤的欧美学者,竟然先发制人地跑进中国,传播西方开放、开化的文化思想 。比如,战乱频发的明清更迭时期,最著名的西方学者,不外乎三位著名人物:其一,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其二,德国的汤若望;其三,比利时的南怀仁 。其中,独具魅力的当属德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汤若望 。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属于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更要紧的是,他慷慨的传播了西方的文化体系,把明清的思想文化,往前推出了一大步 。
网络配图
汤若望,字“道未” 。《孟子》当中写道:“望道而未见之 。”显然,当事人截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虽说汤若望属于纯粹的德国籍,不过,他站在了意大利“耶稣会”身边,成为一名忠诚的传教士,此外,他还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按照历史记载,汤若望出生于1592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出生于1591年5月1日 。科隆变成了他的原籍 。父母属于彻头彻尾的德国贵族 。有趣的是,汤若望的性格活跃,而且,求知欲相当强烈 。据了解,他曾踏进中国,总共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逝世后,居然安葬于北京城,利马窦墓的左侧 。
康熙皇帝非常看重这位德国人,居然册封他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 。还用问吗?纪念汤若望的,绝非德国的科隆故居,还有意大利留存的大量文史资料 。
其实,汤若望曾为摇摇摆摆的大明王朝造过大炮,还曾翻译矿冶新书,虽然没有挽回明朝注定失败的命运,但却给西方传入中国的“天主教”,争取了荣誉 。汤若望常入宫中举行弥撒,施行圣事 。据悉,到崇祯末年,内宫的奉教者已达四十人,宗室奉教者达一百一十四人 。据史料统计,奉教的明朝“亲王”多达一百四十人,其中,近亲皇族多达四十人,可见,明朝上层时候,很多有缘人笃信外来的“天主教” 。
1644年7月,汤若望曾向中途兴起的清廷,进呈了三件仪器,分别是:“浑天星球”一架,“地平日晷”一件,“望远望镜”一台 。他还呈递了历书范本一册,有根有据地指出了,“旧历”当中隐含的七大谬误之处,并准确预测了,8月1日的“日食” 。很快,汤若望所阐述的天学道理,得到清廷的认可 。朝廷决定,采用汤若望提倡的新编《时究历》 。此外,还任命汤若望先生为“钦天监监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 。
网络配图
1645年年底,汤若望还将一部上百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 。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以今天,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
1646年,清廷加授他“太常寺少卿”衔,官阶为“正四品” 。赶到顺治皇帝亲政前,汤若望已深得“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任 。
多尔衮深知,汤若望这名德国人,能预知天象,通晓物理的,随即允许他在天文呈报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见解 。顺治皇帝非常钦佩汤若望的道德与学问,与之保持很好的关系 。汤若望曾以他的医学知识治好了孝庄太后的侄女、顺冶皇帝“未婚皇后”的病,为此,孝庄太后对汤若望很感激,立马认他为“义父” 。接着,顺治皇帝也尊他为“玛法”——在“满语”当中,“玛法”就是公然尊敬汤若望为自己的“老爷爷”,足见,清廷对于汤若望来说,已经到了皇恩浩荡的顶天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