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李振明:我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2021年里,采访人员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校长李振明的寒假日记: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秉承道德规范,汲取百家智慧,注重家风内涵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坚守,并不断继承和发扬。作为学校,通过推动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促进师生勤学励苦、修身立志、修业进德,塑造更好自我,夯实美好人生基石,意义深远。
家风|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李振明:我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
文章插图
为发扬优秀家风家训,我们请专家编写了《家风家训简明读本》,组织学生优秀家风家训朗诵比赛,在全体师生中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2022年寒假,我把根据自己感受总结的“家风家训”进一步整理,送到父亲面前,并逐个字段解释“勤俭条理,助人追远”含义,请他进一步提炼修改。这里,把我理解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写出来,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老家在农村,春节必须贴春联。记忆中,最常见的春联“框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芯”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门楣“勤俭持家”。门楣“勤俭持家”,是春联的点睛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勤俭”观念在乡村的根深蒂固。在家乡,无论家境好还是家境一般的人家,“勤俭”是大家共同恪守的家风家训和持家准则。现在,日子好了,经济意识强了,反映在春联上“家居福地,财源广进”,“家居福地日子好,门迎富路财运高”,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勤俭持家”仍然是多数人传承坚守的家风家训。
家风|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李振明:我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
文章插图
一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勤俭”。大约8岁左右的年龄,下午村小学放学回家,东街与西街同学“打仗”,乱扔石块。一块石头砸到了对面一位女孩头上,头“破”了,流血!我是班干部,又老实,好像也有些负责任的意味,没有跑,还回头看了看对面,略一迟钝的功夫,就成了最后一个“逃跑”的,于是对方父母比较肯定的,断定就是我扔的石头打“破”了他家姑娘的头。女孩母亲背着“破”了头的姑娘到我们家“算账”,在我们家门口不依不饶。几个大娘、邻居忙不迭宽慰、陪不是。那时节,父亲、母亲都卧病在床。父亲寡言,生闷气,无语。只有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在不停道歉,且语气严厉地不停地招呼张皇无措的我。我不可能凑上去挨揍,只好跑了。结果是四大娘奔走周围邻居,攒了7个鸡蛋,送给人家“补血养伤”。眼睁睁看着女孩母亲用手绢兜着7个鸡蛋走了,我方才知道被冤枉的惨痛代价。鸡蛋!艰苦年代,1个就算奢侈了,卖了可以换成铅笔、书本,平时,能煮一个吃,除非 “生病”,并且一般的“小病”也不可能吃上。那次居然是7个。到了现在,无论是在自助餐厅还是在家里,吃煮鸡蛋、煎鸡蛋、炒鸡蛋,我从没有超过2个。不是吃不下,而是觉得太珍贵、太奢侈,吃多了浪费!这种观念,接近偏执。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但伤了人、“破了头”,需要吃鸡蛋补,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另一种意义的勤俭和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