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正帝的皇位到底是正取还是逆取?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皇四子胤禛登基以来,这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 。我们这一节就来聊聊这个热门话题.
雍正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三种观点
自康熙皇帝宾天至雍正皇帝继统,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亦是形形色色,但大体总结来无外乎三种观点,即“遗诏即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其中,“遗诏即位说”主要的论据如下:
第一,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
第二,有《康熙遗旨》为证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重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说及皇四子胤禛即位为日后的雍正皇帝,先说皇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之后,中国所有的人的名字都不能用“胤”字和“禛”字——这为皇帝的“讳” 。而皇四子胤禛的亲兄弟也不例外,因此他们都要改名字,胤禛所有的兄弟都要改“胤”字为“允”字,最为悲惨的是皇四子胤禛亲兄弟皇十四子胤祯,别的人只需要改一个字,改“胤”为“允”就可以了,而他名字中的两个字要被全部改掉,改为“允禵” 。
第三,有《康熙遗诏》为证 。《康熙遗诏》今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康熙遗旨》还是《康熙遗诏》,在我看来,都不足以为证 。因为这两样文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修改篡改的痕迹 。对此,我将在后面加以分析,这里从略 。
除了这不值得一驳的“遗诏即位说”之外,另外两种观点——“无诏夺位说”和“改诏篡位说”——哪一种更加符合事实真相呢?
对此我是持“无诏夺位说”的,而我的朋友、康熙皇帝的第八世孙金恒源老先生则是持“改诏篡位说”的 。那么,我们两个人的观点,到底谁更加正确呢?
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当时和雍正争夺皇位的那个焦点人物是康熙帝的第十四阿哥,而金恒源老先生就是这位十四阿哥的后代,所以他的观点,权威性是举足轻重的 。
“十”“于”谜案
【揭秘雍正帝的皇位到底是正取还是逆取?】雍正皇帝到底是如何即位的?民间流传特别广的说法是“改诏篡位”,因为这份遗诏当中有这么一句关键词叫“传位十四皇子” 。大多数人都认为,遗诏结果是被人改动过的,即“传位十”被人改成为“传位于”,“十”这个字,被人改成了干钩“于”的“于” 。
金恒源先生虽然是持“改诏篡位”说的,但他认为,在技术操作上把“十”字改为“于”字的事情应该不存在 。因为康熙皇帝所有的朱批在提到儿子的时候没有一处是写“皇某子”“皇某某子”,都是“某阿哥”“某某阿哥” 。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于”这个层面,而在于到底有没有“四皇子”和“十四皇子”的层面上讨论,才有意义 。
另外,皇帝的手谕,包括朱批,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朱批,存有大量同音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 。因此,在康熙皇帝笔下,是可以把“于”和“於”混同于一起的 。所以,到底康熙帝用的是哪个“于”,我们也是不能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