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迷雾:咸丰皇帝为什么不重用曾国藩呢?

太平军起义事件后,咸丰皇帝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 。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 。既然这样为何不肯重用曾国潘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咸丰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 。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城陵矶,甚至是武昌克复的捷报都接踵而来,让人几乎有应接不暇之感 。那情景,仿佛是倒霉了一千年,眼看着就要转运了 。
原来人生也可以充满着温暖!要说在籍官员办理团练的不止一个,包括曾国藩在内,合计共有四十五人之多,然而除了曾国藩,没有一个整出样子,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销声匿迹 。曾国藩成了今年的主打款,一众官员中,就数他最帅,帅得一塌糊涂,帅得无边无沿 。依稀还记得在京时,这家伙跟打了鸡血一样,拼着命往上递意见书的情景,也幸亏当初留了一手,要不然,现在纵使能收到礼包,也得落下一个不会用人的恶名 。显然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赶紧用,重用 。
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有言在先,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 。署理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曾国藩尚在守孝期间,一旦守孝期满,代理即可转正 。然而仅仅七天之后,咸丰又急匆匆地收回了这一任命 。具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君臣谈话之后,谈话的主角,一个是咸丰,另一个是军机章京彭蕴章 。军机章京不是军机大臣,说穿了只是军机处的文书,专门帮着军机大臣们抄抄写写,比如王鼎案中那个给穆彰阿通风报信的陈孚恩,就是军机章京 。由于军机章京实际参与了机要,所以也被称为“小军机” 。
彭蕴章的诗文很有些名气,一辈子写了很多书,若是一本本码起来,比他人还高哩,然而此人有学问归有学问,却是食古不化,在政务上迂腐得很,是一个“有学无识”的典型 。咸丰跟他聊天,起初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好心情,没指望从这个木讷的小军机身上得到什么高见 。咸丰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 。”彭蕴章当然也是书生,这话听了足以让他浑身醋味儿乱冒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来了一句:“曾国藩不过是前礼部侍郎,一个老百姓罢了 。小小老百姓,在乡间竟然能够一呼百应,随者以万人计,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 。”就是这么不阴不阳的一句话,让咸丰脸色大变,沉默了很长时间 。很多人将咸丰的防范心理归结于“满汉藩篱”:曾国藩是一个汉臣,一个汉臣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手中又掌握兵权,对满族皇帝当政的王朝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
应该说,有这个因素,但并不能概括全部 。清代用汉臣掌兵权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将岳钟琪就是一个典型 。当时雍正任用岳钟琪,谣言满天飞,仅雍正自己收到的举报信就满满一筐,说他是岳飞的后代,要替祖先报“宋金之仇”云云,雍正根本就没有予以理踩 。
其实很多时候,忌谁不忌谁,跟出身没有多大关系 。康熙时期的鳌拜(满八旗),雍正时期的年羹尧(汉八旗),谁是纯汉臣?他们的下场可比岳钟琪惨多了 。因为是汉臣,就想着要给对方穿小鞋,那是后人太小看这些清代皇帝了 。其实在曾国藩之前,江忠源追根溯源,也是手握兵权的湘军将领,不照样得到咸丰的信任重用,还被授之以安徽巡抚?
这件事应该说是个案,其中彭蕴章的话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抓住了两点,一是咸丰已经被下面的造反造怕了,生怕一不小心再跑出一个什么“秀全”来跟他捣乱,二是咸丰一向非常看重湖北的战略地位,认为它的作用和价值还远在广西湖南江西诸省之上,潜意识里就不愿将如此重镇轻授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