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 。经贞观初年的机构精简,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 。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府裁员和机构精简,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很好的行政基础 。同时,初唐时期的官场很讲正气,官员大都比较清廉 。魏征死的时候家无余财——他把所得的赏赐全用于赈济灾民了 。中书令岑文本住的房子又小又湿,家里同样清贫 。有人劝他经营一点产业,他却说 。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这已经很让我担心了 。我哪里还有心思经营产业?尚书右仆射、历史上有名的帅哥温彦博同样不治自己的家产,他死的时候 。家里连体面一点的吊丧场地都提供不出来 。由此可见,贞观时期确实政治清明 。很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可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官员就开始结党营私,出现了有名的“朋党之争”,官场腐败亦在所难免,随之又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之弊 。种种弊政之下,曾经的大唐盛世日渐衰落,最终坍塌 。
精简过的政府机构是如何变得机构臃肿、冗员充斥的?曾经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是如何变得腐败污浊的?曾经的好制度是如何变味的?这一切显然值得思考 。
这事还要从科举制度的变味说起 。大家知道,唐朝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的 。在当时,科举制度是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打破了门第界限,给底层士子以上升的渠道 。这显然比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要进步得多 。可是有一个问题 。大批士子通过科举制度被源源不断地选拔上来,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政府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如果全让他们当官,那官位在哪里?如果不让他们全部当官,那么他们的就业领域何在?去民营企业打工吗?那时候没有民营企业 。去外企当白领吗?那时也没有外企 。
唐太宗李世民想出的办法是:创办“国学”,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 。这样一方面可解决士子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亦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甚至还可“德化四方” 。对外国进行“文化输出” 。史书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唐太宗“屡幸国学,增创学舍一千二百间 。国学、太学、四门学均增生员额,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 。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亦遣弟子请入国学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其盛为近古所未有” 。
应该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想法并不错,实施之后也收到了效果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实为文化盛事,更关键的是,这里面还有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派来的弟子,“国际反响”也很好 。可惜的是,唐朝后人并没有沿着李世民的这个思路走下去 。《旧唐书》栽:“高宗嗣位,政教渐衰……则天称制,以权道临天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 。”也就是说,到了唐高宗时,文化教育事业就不受重视了,等武则天称帝之后,她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不惜弄权,用官位来笼络读书人,学术尊严和学术气氛由此变坏 。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教育事业被中断了 。
文化教育事业被中断了,但科举考试仍在进行,士子仍在源源不断地涌现,他们的就业渠道只剩下了一条:进入官场 。官场接纳就业的能力本来不强,现在变得更加拥挤 。恰在此时,武则天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于是她就另设机构,安插亲信 。新机构产生 。旧机构不取消,这样便开了机构重叠的口子 。机构重叠势必冗员增多,冗员增多势必效率低下 。更关键的是,重叠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财,而且极容易引发官员之间的派系争斗 。他们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在攀附和挤兑之中日渐消磨,而腐败奢靡之气却日盛一日 。长此以往,官场风气焉能不坏?
- 北京可以养拉布拉多
- 南朝宋时南京因何叫白下:刘宋在白石山下筑城
- 京剧“趟马”是什么意思?有男女之分吗?
- 京剧的主要题材京剧的那些事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何让江南怨声载道?
- 京剧中的定弦是指的什么?京剧定弦介绍
- 雄安新区面积比北京大吗 雄安新区面积
- 北京儿童医院地铁哪个出口最近 北京儿童医院地址 北京儿童医院 知名专家
- 京剧曾经叫什么 竟然是南方的上海人给起的
-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就业前景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