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出自韩非子吗 唇亡齿寒出自( 二 )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

唇亡齿寒出自韩非子吗  唇亡齿寒出自

文章插图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
【启示】
联系无处不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提到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 。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就如同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这样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 。
唇亡齿寒出自什么时期?
唇亡齿寒出自战国时期 。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
典故寓意
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 。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
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第一层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 。应时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 。第二层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 。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
唇亡齿寒出自哪里
释义: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出处:
《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
唇亡齿寒出自韩非子吗  唇亡齿寒出自

文章插图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 。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 。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