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技术派官员分析鸦片战争:清军火炮命中率低( 二 )


那么,为何清军这边的火炮敌不过英军的火炮呢?梁章钜先列举了战争中火炮的损失情况,他做了一个统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各省的火炮约有两千多座,不算少了 。然而,在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失陷后,以上各处所属的每个省份损失火炮四百多座,其中被英国战舰夺走一千五六百座,八成是被掠走了 。其实,英国人愿意掳走火炮,说明这些火炮还是管用的 。那为什么失败呢?
梁章钜作了冷静的分析:不是威力不足,而是命中率太低 。他举例说,在厦门一战中,清军开炮二百余发,只有一发击中英国军舰,正好打在火药舱上,“大艘轰裂沉海”,一艘大军舰爆炸起火,接而裂开、沉没,英军撤退 。仅仅打中一炮就能击退敌军,如果命中率再高一点,则战果更为乐观 。
他又举例定海之战 。1841年9月26日,英军进攻舟山群岛,当时的总兵葛云飞等主持防御 。清军开炮数百发,只有一发命中敌舰,击中的是火轮头桅,导致英军舰只倾斜,一时撤退 。一炮之威居然如此,可惜没能连续发威,梁章钜感叹:“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 。”
因此,梁章钜说,“但使炮发能中,则我炮亦足破夷” 。他又列举了英军的装备情况:“夷艘及火轮船,多不过数十,大小杉板船,亦不过数十”,舰只不多,如果在数百炮之内,有十发命中,就可以摧毁其数十艘船只,每条船歼敌数十人,综合起来对于敌军造成的损伤就很可观了,甚至可以扭转战局,击退侵略者 。可惜没有假设,梁章钜透露说:虎门的火炮都是从国外买进来的,二百多座,规格大的达到九千斛,居然没有击伤敌人的一艘船只,“何以一船未伤?”令人叹息 。当然,守虎门的将士作战都奋不顾身,不少英勇牺牲 。具体战败因素还可以研究 。
也有人反驳梁章钜,火炮命中率不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陆地上的炮位比较固定,而敌人的舰只是游走的,很难瞄准,“以呆炮击活船,何能必中”?梁章钜也否定了这种说法,并亲自考察了宝山炮台的位置,发现这里的炮台并没有突出水面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也不会陷入敌人的包围,适合防守,而难以攻克 。他和抗英将领陈化成还感叹这座炮台设计合理,“克成天险之形” 。结果在宝山一战中,英军飞炮一响,清军指挥官吓破了胆子,全军溃散,设计良好的炮台形同虚设 。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和英国的火炮,到底有没有技术上的差距?这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本文不下结论,但梁章钜作为亲历人,其经验之言应该还是值得借鉴的 。
炮战成功案例
僧格林沁以大炮轰退英法联军舰队
在清朝炮台与列强舰队作战的历史当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如1859年的大沽口之战就是典型 。那一年,英法驻华公使乘坐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次的舰队比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强大得多,包括一艘巡洋舰和13艘炮舰,行驶至大沽口时,无视主权硬闯,主持大沽口防务的僧格林沁下令炮击英法舰队,结果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海军伤亡四百六十余人,英海军司令贺布还受了重伤 。
这是中国近代御侮的第一次大胜利,估计清军在此役中的命中率已经大为提高,战斗力大为提升,当时梁章钜已去世,如果泉下有知,得知这个战果,一定会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