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官场的隐权力:奴才权势高过下级官( 五 )


站在科层制的立场上,这种看法无疑是合理的 。然而,现代社会所实行的文官制加民主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土官”(本地人主政)未必就会导致产生出一个私人性的权力关系网络;“任人唯亲”的情况更是民主体制下的家常便饭,民选首长不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组成领导班子,难道要将权力交给一帮自己不了解的陌生“爷们”吗?那么,为什么人家任用“官亲”不会产生隐权力之患呢?
归根结底,隐权力是否兴风作浪,并不在于官亲是否获得权位,而在于权力的日常流动是否严格控制在制度性的管道内,这个权力管道是否能保证权力流动的畅通无阻、是否能有效抵御私人关系网的入侵 。
如果制度性的权力管道是断裂的、堵塞的,如果权力的流通需要借助关系网络的隐秘通道,如果私人关系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嵌入正式权力管道 。那么,即使“任人唯贤”,那个“贤者”也会积极建立关系网、积累隐权力,晚清一代名臣胡林翼在湖北当巡抚时,就极力讨好湖广总督官文,想方设法走后门拉关系;即使官亲们都不在其位,他们还是有隐权力的“爷们”,还是能够透过关系网络谋其政,上述《官场现形记》故事中的宝姑奶奶就是明证 。
事实上,虽说官谚有云“莫用三爷,废职亡家”,但在我比较关注的清代官场上,要做到“戒用官亲”,简直是不可能的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朝廷为州县配备了一套佐贰班子,衙门又有一大帮书吏衙役办事,但州县长官总是带着自己熟悉、信任的师爷、长随赴任,并将他们安排到重要的权力环节中 。这个州县长官的私人班底,宽泛点理解,也可以说是“官亲”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州县长官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委派熟悉、信任的人去办差,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权力能落到实处 。但是,由于帝国官场上的权力呈现出弥漫状态,而不是严格控制在正式管道内,越接近权力中心的人(不管他是不是获任正式职务),越能用锅碗瓢盆捞到不受约束的权力,于是隐权力泛滥成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