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二 )


从此 , 东吴集团内的政治势力结构 , 从孙策时期的二维结构变成了孙权时期的三维结构 。
即孙氏宗亲、家臣是一大派系 , 外来派士人和将领是一大派系 , 江东本土家族是一大派系 。
这三大派系 , 在东吴跟蜀汉、曹魏抗衡的初期和中期 , 都一直保持着权力上的平衡 。
直到三国鼎足形成 , 东吴的人才来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 平衡被打破 。
三:东吴政治势力架构的平衡为什么会被打破?
在孙权执掌江东时的初期和中期 , 天下形势并不明朗 , 天下间的人才流动性也比较大 。
北方战乱不止 , 导致好多北方的士族和人才南下躲避 , 分别去了蜀中、荆州和江东 。
还有一部分士族和人才 , 是因为不喜欢北方的那些诸侯 , 所以南下寻找别的机会 。
因此 , 至少在曹操一统北方前 , 江东的外来派人才是不缺乏来源的 , 有不断的补充 。
但随着三国鼎足之势的形成 , 人才的流动也停止了 , 该投曹操的 , 该投刘备的 , 该投孙权的 , 已经基本固定化了 。
比如 , 北方的人才在诸侯纷争停止后 , 基本不会南下了 , 就地被曹魏政权消化了 。
由此 , 东吴政权中的外来派势力开始萎缩 , 没补充嘛 , 自然越来越弱小 。
同时 , 孙氏宗亲和家臣这一派系的力量 , 也在萎缩中 。
孙氏宗亲因为政治上的原因 , 孙权并不敢特别放心使用 , 大凡君主都会有这样的顾虑 , 不能苛责孙权 。
孙氏家臣随着老一辈的老迈和故去 , 下一辈的不成器 , 也没有了早期的辉煌 。
特别是这些家臣们的家族都不在江东本地 , 儿子不成器 , 想找个族侄出来接班 , 都找不出来 。
比如 , 孙策部将邓当死后 , 其部曲就是被小舅子吕蒙继承 。

三国时期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文章插图
这两大派系的力量在弱小中 , 唯独江东本土派的力量却在不停发展壮大 。
江东本土家族扎根在本地 , 族中人口多 , 出现人才的几率也大 , 他们又通过互相联姻形成政治联盟 。
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 江东本土派发展到孙权执政晚期时 , 几乎快一家独大了 。
最明显的事实是 , 顾雍为相十九年的同时 , 陆逊也掌军二十余年 , 顾雍死后 , 陆逊接任丞相 , 他们已经挤压的其余派系只能待在山脚下 。
孙权精心打造的三维政治结构的平衡被打破 , 孙权担不担心?他肯定担心 。
所以 , 孙权晚年横看竖看 , 都看以陆逊为首的江东本土派势力不顺眼 , 打压是必须的 。
这才是孙权气死或逼死陆逊的根本原因 , 即使陆逊没有参合孙权的继承人之争 , 也会被孙权强硬的打压 。
孙权临终前 , 指定的托孤大臣中 , 领衔的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 , 以及孙氏宗亲中的孙峻 。
包括其余辅佐的几人中 , 属于吴郡四大家族中的人一个都没有 , 这就是孙权意志的体现 。
孙权晚年就是要打压被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江东本土派势力 , 至于有没有什么后果 , 他死后也看不到了 。
四:陆逊的儿子陆抗为何依旧死保东吴?
陆逊死后 , 陆家扛鼎的是他的儿子陆抗 。
陆抗后来也成为东吴最后的顶梁柱 , 生前一直竭尽全力 , 力保东吴不被晋朝灭掉 , 直到他死后 , 东吴才被晋朝消灭 。
按理说 , 陆逊被孙权气死 , 陆抗不可能对孙权及其政权没有一丝芥蒂 , 哪怕孙权曾当面向他表示过忏悔 , 《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权涕泣与别 , 谓曰:“吾前听用谗言 , 与汝父大义不笃 , 以此负汝 。前后所问 , 一焚灭之 , 莫令人见也 。”
这种政治姿态的真实性 , 陆抗还是看得出来的 , 要说他不恨孙权 , 绝对不可能 。
可陆抗为何依旧死保东吴政权?即使父亲陆逊是被孙权气死 , 即使他看得出来 , 东吴末代君主孙皓不是个明君 , 他也不愿意投降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