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崇祯为何拒绝?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时分,闯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 。
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 。
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 。”
狂轰猛炸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但声音嘈杂,听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话要讲 。
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大声回话:“我让一个人下去为人质,你上城与圣上面讲!”
杜勋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现得正气凛然,答:“我杜勋一向无所畏惧,上城就上城,哪用得着你们派人质交换!”(《明季北略》)
于是军士将他缒入城,跟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去见崇祯 。
见了崇祯,杜勋假惺惺一副关切的模样,说:“贼人马强众,锋不可当,皇上当自为计 。”
接着,详细地转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顺“割地讲和”,即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 。
现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说,这是大明帝国、同时也是崇祯能侥幸逃过国灭身死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了 。
可是大明王朝自开国二百七十多年来,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立国宗旨,事关国体,崇祯还是拿不准主意,问身边的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
可就跟要不要放弃宁远的争议时一样,魏藻德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 。一任崇祯火烧眉毛急得团团转,就是不作声、不表态 。
崇祯只得让杜勋出城答复李自成:“朕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颁旨 。”
杜勋已走,崇祯再问魏藻德,还是支支唔唔,莫一衷是 。崇祯大为扫兴,推倒龙椅,拂袖而去 。议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 。
【历史解密: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崇祯为何拒绝?】 崇祯亲自起草了一份《亲征诏书》,称自己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号召臣民,但有奋发忠勇,到军前听用的,“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驸马都尉巩永固率家丁护送太子出逃,徐图将来 。可巩永固的回答却是:巩家从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冲出重围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 。崇祯叹了口气,只好让太监王承恩召集内侍,死守宫城 。
李自成收到了杜勋的回话,遂断了和议之想,下令全线攻城 。先前名列兵部官员魏提塘所发传单榜首的曹化淳,果然按照事先开门迎接闯军的约定,率先打开了彰义门 。
曹化淳这边一行动,其他榜上有名的官员纷纷行动,德胜门、平则门等次第打开 。北京外城转瞬宣告陷落 。
宫城内的崇祯听得外面声如雷震,心知不妙,召问阁臣:“卿等知外城破乎?”
阁臣众口同声地答道:“不知 。”
崇祯搓着手问:“事亟矣,今出何策?”
众人的回答是,吉人自有天相,皇上洪福齐天,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险呈祥的 。末了,又加一句:“如其不利,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话虽然说得好听,但闯军杀向内城时,守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争先恐后地打开了城门,崇祯所期待的巷战根本就没有发生 。
崇祯听说外城被攻破之时,在殿廷徘徊了一天 。当晚,夜不安寝,突有内侍惊慌失措地来报,内城已陷 。
崇祯急问:“大营兵还在吗?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