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创业起居注版本 大唐创业起居注 创业起居注( 二 )


可见,唐俭向李渊进言,大致发生在隐太子李建成回到晋阳之时 。查《资治通鉴》可知,李建成返回晋阳的时间是义宁元年(617)六月,而此后不久的六月十四日李渊就正式建立大将军府,七月初五就正式从晋阳誓师出征了 。即唐俭向李渊进言的时候,李渊早就决定起兵了,前期准备工作也已经开始了 。李渊已经不犹豫反复了,唐俭墓志也就自然不会记录 。
其实,查两唐书唐俭传可知,唐俭本传也没有记载李渊的犹豫反复,以《旧唐书》(《新唐书》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删文增事,一般引用都引用《旧唐书》代表《两唐书》)为例:
乃召入,密访时事 。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若开府库,南啸豪杰,北招戎狄,东收燕、赵,长驱济河,据有秦、雍,海内之权,指麾可取 。愿弘达节,以顺群望,则汤、武之业不远 。”高祖曰:“汤、武之事,非所庶几 。今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溺 。卿宜自爱,吾将思之 。”及开大将军府,授俭记室参军 。
请注意,唐俭进言时,李渊已经明确说“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溺”,即于私而言,李渊要保存自己,于公而言,李渊要拯救苍生,这说明李渊已经决定要起兵了,李渊仍然遮遮掩掩的,只是起兵的目的或者说名义,是遵隋保民,还是实现汤、武之业(改朝换代当皇帝) 。
可见,《两唐书》唐俭传的记载,与唐俭的墓志碑文基本相合,只能说互有补充,谈不上有多大的冲突和矛盾 。
(二)霍邑哭谏
晋阳起兵之后,李渊挥师南下,第一个大的战役就是霍邑之战 。当时天降大雨,李渊军与隋军长期对峙,李渊军中缺粮,有人建议撤军回晋阳,李渊刚开始已经同意了,部队也已经往回开拔 。此时,李世民多次进谏劝阻,最后一次,“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资治通鉴》) 。最终劝动了李渊,李渊下令将部队追回 。是为“哭谏追师” 。
“哭谏追师”的最大的功劳是谁的呢?说法不一,而且已经成为各方粉丝们争论的一大焦点 。两唐书太宗本纪将其归入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大唐创业起居注》说是李渊征求李建成和李世民意见后直接决定的,功劳主要归入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也各有一份 。
现在,根据唐俭墓志:
人无鬭志(斗志),议欲退还 。公顿首马前,述寒胶之可折;请遵龙战,克倒戈之有期 。前箸指陈,沃心方纳 。于是霄炊褥食,待旦先登 。……首建长筭(长算),公之力焉 。
看这意思,这霍邑哭谏的头功,应该算是唐俭的 。
乍一看,各种史料互相冲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不成李世民又篡改历史了?
唐俭墓志虽然称赞唐俭“首建长筭(长算),公之力焉”,但是,在唐俭碑文中,却有不太一样的记载:
行至吕州(下辖霍邑),秋潦遂降 。粮□断绝,泥淖□深 。(缺十一字)战旋师,方谋后举 。太宗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傥使官渡息兵,破袁之军未卜;洪沟若割,灭项之日未期 。既镜良规于前,(阙十一字)”高祖□□圣虑□□,遂使公(阙七字)士□□于□□□老生如□掌下□□□□□ 。
按照唐俭碑文的说法,霍邑哭谏的主角又变成了李世民,这怎么墓志和碑文还互相打架呢?
其实这就涉及史料的互补和兼容的问题 。查两唐书唐俭传,唐俭“与太宗周密”,即唐俭与李世民关系比较密切,再考虑到后来渡过黄河后,唐俭明确隶属于李世民,“太宗为渭北道行军元帅,以俭为司马” 。则在霍邑哭谏的时候,唐俭是否有可能也在李世民麾下效力呢?如此说成立,则墓志和碑文的冲突就说的通了 。因为唐俭是李世民的部下,按照汇报程序,唐俭的建议需要首先向李世民提供,李世民认可后,才将该建议上报李渊 。当然,如有必要,李世民在汇报时可以带着唐俭一并汇报 。
因此,这一建议既可以说是唐俭的,也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当需要突出强调唐俭功劳时,自然可以说这是唐俭的建议,当需要突出强调李世民功劳时,说这是李世民的建议也毫无问题 。
不过,唐俭的墓志和碑文,倒是佐证了一点,那就是,霍邑哭谏,很可能是李世民这边发起的,当然,按照《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说法,李建成也赞成 。至于李渊是如《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说,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该意见,还是如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说,存在一个追师的过程呢?查《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在接受意见时说了一句,“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即那些建议撤军的懦弱的人,险些误了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