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曹操是否是蓄意杀死了其父的好友吕伯奢?( 二 )


从这个记载来看 , 老曹完全是正当防卫 , 而且也没有说是诱杀吕伯奢 , 也就是说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
【解密:曹操是否是蓄意杀死了其父的好友吕伯奢?】 但是 , 这一起刑事案件到了“世说新语”里 , 就改了 , 改成是曹操是疑心吕伯奢家里人要图谋他 , 于是不顾吕家子弟热情招待他的事实 , 连夜杀了吕家八口人出逃 , 这个记载里的曹操 , 很血腥 。曹操的动机变了 , 从正当防卫到因疑心而杀人 。但还是有一个事实很清楚 , 没有杀吕伯奢 , 因为当时“伯奢出行” 。
而在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记载里 , 这起刑事案件极其生动 , 从过程到人物心理 , 都有记录 。首先是曹操听到吕家有“食器声” , 是食品器具的声音 , 于是疑心吕家要杀他 , “遂夜杀之” 。这发出声音的器具 , 绝对不是锅碗瓢盆 , 而是杀猪刀之类的吧 。引起疑心的细节有了 , 杀人之后呢?在“三国演义”里 ,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时 , 是没有表情的 , 而且是杀了吕伯奢之后说的 。而在孙盛的“杂记”里 , 曹操知道杀错人之后 , 还是满愧疚的 , 表情是“凄怆”的 , 说的是“宁我负人 , 勿人负我” 。
一个“凄怆” , 道出了曹操惊弓之鸟后的内疚 , 痛恨和惶恐 , 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悔恨 , 同时不得已为自己开脱 , 不像“三国眼里”里 , 完全是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 。前者良心未泯 , 后者泯却良知 。孙盛没有见过现场 , 但他对曹操心理的把握 , 还是有道理的 。其实孙盛笔下的曹操 , 比演义里的曹操 , 心理层次更丰富 , 更细腻 。
孙盛的记录 , 还是肯定一个现实:曹操没有杀吕伯奢 。
从刑事案件的角度而言 , 曹操杀吕伯奢是冤案 , 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 , 却是妙笔 , 把曹操的狠 , 全盘托出 。
至于这起案件 , 到底是曹操正当防卫 , 还是曹操疑心杀人呢?很难说清了 , 可能曹操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 故意污蔑吕伯奢家的人抢劫也有可能 , 随着曹操政权的灭亡 , 后面的人才敢记录真相 , 也不是没有可能 。
在文学上 , 曹操滥杀已是铁案 , 而在史实上 , 则是个疑案 。当然不要紧 , 文学的归文学 , 史学的归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