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 。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最好是动口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动手争斗厮打,用“文革”的话说,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 。然而,古往今来,许多自认为君子的人竟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以至于有人发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会骂人的人的感叹” 。的确,从古至今,有哪一个人不骂人,而哪一个人又不被人骂呢?
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的集大成者,应该非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莫属 。只要翻开这部书看一看,便随处可见骂人的场景:武将们上阵打仗时大声喝骂,可以提高士气,激发斗志;文人们的“君子动口”既可以博采取乐,又可以抢占先机 。因此,不论武将,还是文人,无不觉得张口骂人,其乐无穷 。
网络配图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多的骂人词汇叫做“贼”,无论什么身份、多大年龄都能“适用”,农民起义军首领张角、张梁之流被官府骂为“黄巾贼”;贪官督邮被张飞骂作“害民贼”,而张飞因为一对大眼向外凸的很厉害而被吕布骂为“环眼贼”;投降曹操的文聘被刘备骂作“背主之贼”,而刘备本人,也曾被骂过“大耳贼”;即便是文人出身的诸葛亮也会骂人,他曾大骂王郎“苍髯老贼”,一副文邹邹的腔调,融艺术性于痛骂之中,彰显出南阳文人的高标 。而“贼”中的“高大上”者还是“国贼”,能够有资格享受这样“殊荣”的只有董卓、曹操二人 。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都会张口骂人,但也无不讲究骂人艺术 。在三国时期,官府民间都重视门第出身,因此门第出身便成了骂人的一个绝佳素材 。比如,小商贩出身的刘备常被骂作“织席贩履之徒”、“织席小儿”,而曾在乡下住过的诸葛亮也常被人叫做“山野村夫” 。邓艾小时候是放牛娃,钟会曾骂其“放犊小儿”,马超领兵攻刘备时,张飞威风凛凛的杀上阵来,大吼一声:“认得燕人张翼德否?”不料马超一句骂人的话差一点把张飞噎死:“吾家累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马超的这句话可谓是骂出了精彩,骂出了水平
被骂得最惨的是吕布 。这位被称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三国第一名将因为投靠的主子太多,常被人骂作“家奴”,如袁术的大将李丰和吕布阵前相遇时曾骂:“吕布,背主家奴!”形容吕布最经典的还是张飞那句“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丁原作干爹,又认了董卓作老爸,可不就是“三姓”吗?也难怪吕布一听几乎气得吐血,拼命也要杀了张飞 。
但是,纵观一部《三国演义》,不难看到,最能骂人、也最会骂人的人无疑是被称为一代枭雄的曹操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许多骂人情节的精彩描写,刻画了曹操的性格,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可谓传神之至 。曹操骂人既讲究艺术,也讲究策略,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和要害,一针见血,一招制敌,让对方没有反驳和对骂的机会,可谓出口不凡,当之无愧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典范 。
在《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一章中,董卓被袁绍率领的天下十八路诸侯打败后,无心恋战,从洛阳逃到了长安 。曹操建议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董卓,却遭到了袁绍等诸侯们的拒绝 。看到大好机会将会错失,曹操大怒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其实,“竖子”一词,出自《史记·项羽本记》,原指男性勃起,后来演变为童仆、小子的代名词,是对人的一种蔑称 。后来晋朝初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登广武山而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这里的“竖子”也是这个意思 。曹操用“竖子”一词来辱骂袁绍等天下诸侯,可谓是惊世骇俗!
- 钟离牧: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深得部下爱戴
- 三国时期徐庶在母亲死后也没有回到蜀汉,是因为什么?
- 三国杀名将传最强阵容 三国群英传7最强兵种
- 曹丕终结汉朝建立曹魏 曹丕为何没有能统一三国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混战 期间为何没有游牧民族入侵
- 刘禅在位41年,他是三国最成功的皇帝吗?
- 揭秘:三国时期各国英雄背后的不寻常女人
- 三国奇闻:诸葛亮为什么总是随身带着扇子?
-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计策吗?
- 三国有一人智谋比肩诸葛亮司马懿对他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