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还是富民?甲午战前的日本经济呈现迷局( 二 )


与此同时,海军卿川村义纯也提出8年内将海军的总吨位翻一番,新建、改建42艘军舰的方案 。从1883年开始,日本陆海军同时开始实施军备扩张 。毋庸置疑,近代化的军备扩充需耗费大量的金钱 。以陆军为例,为了编练新创设的师团,陆军军费以每年近200万日元的增幅节节攀升 。而对缺乏自主造舰能力的日本来说,要在短短的8年内实现川村义纯的造舰计划,惟一的办法就是从英法等国订购价格不菲的进口军舰 。所以,海军军费的增速和增幅都走到了陆军前面 。1882年,海军军费尚不及陆军的四成,而在短短8年之后的1890年就反超了陆军 。
军事支出VS财政平衡
巨额的军费增支必须靠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为此,明治政府加征了包括烟草税、酒税和证券交易税在内的一系列新税种,增收的每年750万日元税金成为支持军备扩张的稳定财源 。为了使军方能够不受政府制约地完全支配新增军费,山县有朋和川村义纯等陆海军首脑在1883年设立了独立的军备局,全权负责军备扩充和新增军费的使用 。1884年,在新增军费分配中获益较少(只及海军的三分之一)的陆军当局向政府提出了增税至1000万日元来补充陆军军备的要求 。
对此,正在厉行财政改革的大藏卿松方正义予以坚决抵制 。他认为,无论军方有什么样的迫切理由,军费支出都必须在政府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作合理安排 。当时,明治政府中的巨魁伊藤博文和井上馨都支持松方正义的意见 。伊藤和井上借着“巨文岛事件”的爆发,借着防御俄国的名义,推翻了山县等人炮制的不合理的1886年年度军事预算案,还顺势解散了设立不久的军备局,成功地将军事支出的管理权限抓在了政府的手中 。松方和伊藤等人的想法非常明确,只有先让国内的经济发展起来,政府财政才能有发展军事的余力 。所以,他们暂时对内压制了军方的扩军冲动,对外采取对清妥协的方针,军备的目标也从对清战争准备重新调整为抵御列强侵略的国土防卫 。但明治政府丝毫没有放慢过扩军备战的脚步 。到1890年,陆军完成师团改制,海军也完成了装备更新,换言之,对清战争准备业已就绪 。这一年在爱知县知多半岛举行的陆海军联合大军演即可视作对后来的甲午战争所做的第一次实战演习 。
伊藤等人坚持军事支出坚决服从于政府财政的大方针是在给松方正义的财政改革创造条件 。从1881年开始,为了解决前任大隈重信所遗留的严重通货膨胀(主因是西南战争中积欠的债务和超发的纸币),大藏卿松方正义断然采取严厉通货紧缩政策(简称“松方财政”) 。“松方财政”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同时,长期的通货紧缩政策所带来的低利率也引发了近代日本第一轮创业办厂的高潮 。不过,这些工厂劳动力的来源多半是在紧缩财政下给逼到死亡线上的破产小农 。
轻工业明显领先重工业
在这一股创业办厂的潮流中,日本的民用轻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近现代日本支柱产业—棉纺业的机器大工业化正是在“松方财政”之下实现的 。明治维新以后,为了抗衡物美价廉的英国进口棉布,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和仿制,率先实现了棉纺设备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到1890年,日本的国产机织棉不仅在产量上超过了进口棉织品,而且开始向被英国棉纺制品垄断的中国和印度出口 。虽然,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这个阶段,日本政府在铁路、钢铁和军工等基础工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这一时期真正推动日本产业近代化进程的却是以棉纺业和缫丝业为代表的民用轻工业 。
与主要立足于开发国内消费市场的棉纺业不同,从明治维新直到20世纪初叶,面向美国市场的生丝和丝织品一直都是赚取外汇的支柱产业 。从1870年代起,南北战争结束后迅猛扩张的美国丝织业对原料丝的需求促进了日本缫丝业的发展与进步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发展采取了传统技术与近代技术结合的方法,同时不断致力于品质管理和技术改良 。短短20年间,日本就取代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丝织工业最大的原料供应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