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李清照:半生漂零归何处谁人能解千古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再读李清照,读到词人晚年孤身流徙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晚景凄凉,不觉置案叹惋 。尤其想到词人去世于何年、葬于何地,竟无迹可寻,更感伤怀 。
李清照的飘零生活始于44岁 。
出生于济南柳絮泉边的李清照,自幼博览群书,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 。在汴京度过六年的生活之后,由于朝廷的新旧党争,24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第生活 。25岁时,李清照给自己的房屋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38岁时,随夫由青州赴莱州,42岁时又到淄州 。那些日子里,夫妇二人风雨同舟,共同搜罗散佚的碑刻古籍,自得其乐 。
风云起,波浪急,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江宁,时年44岁 。一场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南渡之后,李清照不仅与丈夫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而且长期遭受四处奔波之苦,她柔弱的内心从此蒙受煎熬,华丽的词章开始变得凄风苦雨 。
1129年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听到消息,惊慌之极,丢下46岁李清照,独自从城墙上攀绳逃跑了 。天亮时,叛乱平定,赵明诚因失职被朝廷革职 。在李清照看来,危难之际,丈夫临阵脱逃的懦弱表现尚可谅解,但他不顾相濡以沫了28年的妻子的死活,大难来时独自飞,却让李清照久久不能释怀,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痛苦的阴影 。
1129年五月,身在安徽贵池县的赵明诚又接到圣旨知湖州 。赵明诚留下李清照负责照看南渡携带而来的大量书籍文物,自己只身赴任 。夫妻暂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还不如那些物件重要,这又给李清照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凄楚 。
由于赵明诚途中染病,到达建康时,病势已重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明诚“病危在膏盲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在李清照的哭泣与幽怨声中,一段二十八年的姻缘就此落幕 。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 。从那时起,李清照竟如因风而起的柳絮,四处漂泊,无依无靠,背负着国破家亡、夫死财尽的巨大不幸,孤独的行走在茫茫人世间,只有那一曲曲生命的倾诉,相伴永远 。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走投无路、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但不久离婚,又开始了独自飘零的日子 。
那时的一代词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生活无依无靠,内心悲悲凉凉的词人遥望故土,但“万千心事难寄” 。天地悠悠,我独何辜?老来一掬沧桑泪,且取浊酒酣饮,直到“把酒黄昏” 。但“扶头酒醒”之后,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凭窗凝望,“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欲登船散心,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挥之不去的愁云在鬓发霜染的词人心头不断地笼罩、翻滚 。此情此景,正如东汉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吟唱的那样:“老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