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插图
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插图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插图
元宵
元宵节的风俗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插图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插图
元宵汤圆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死 。
送孩儿灯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发展变化】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