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声调平仄,什么是平仄?( 三 )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 。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 。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 。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 。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 。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 。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 。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 。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 。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
仕错成事
被错成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 。“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 。“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 。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 。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 。“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 。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 。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 。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 。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 。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
名字读起来大气朗畅;名字各字之间声韵母和平仄声调的不同搭配,名字极

名字声调平仄,什么是平仄?

文章插图
或名字名字别具一格,使名字极具灵动变化之美,具有对称和谐的美感,更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和殷切期望、字形简美 。取一个好的名字还需考虑其文化内涵、教育意义,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理应有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