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渺渺,仙道茫茫 人道渺渺( 二 )


扩展数据
杜是道家“田字之一”的经典 。明代修订《道藏》时,《道藏》序以千言为据,将杜列为“之一”,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
关于杜的传承,有一种说法 。
当时在《天道之初空》中,宝珠之内,佛陀说了一些关于人的话 。道君收到的这个精神文本,就是杜的《任静》 。欢喜陈道君把杜关在天上琼楼秘堂,传与下界人不易 。后来西王母为下层世界众生哀恸,被九六○杨之灾所伤 。
所以我亲自到玉景山,求元神让我把杜的这幅画送给下面的和尚 。当年,轩辕大帝在峨眉山问天真的皇帝,包括杜 。
后来,葛玄去了会稽道观 。在上虞山上,他遇到了神仙池 。太极神仙传授葛玄灵宝经,其中杜被列为上品 。因此,研究道教的人把任静灵宝作为他们的祖先 。
唐代道士的鉴定考试,要考杜甫、道德经、黄庭经三部经典 。由于杜的复杂性,特许黄庭靖代替杜 。明代修订正统道经时,之所以将杜置于道经之一卷,再次肯定了杜的重要性 。
道教所有的教义、思想、修行方法,都根植于对道的执着追求 。道家强调“道以人为本,教以师为本 。不量人,桥就断了 。所以你教书的时候,一定要先量人 。”杜提出的救世育人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
被各道家学派奉为核心经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杜的救世育人思想 。“神仙道教重视生命,无限人”体现了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道教对人的思想的永恒价值,这是道教教育的根本目的 。
杜主张幸福的生活和幸福的循环,这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是不同的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肩负起善待他人的社会责任 。
历史上道教的教化之道,如传经、传道授业、坛中斋戒仪式、讽刺劝导唱和情怀、道医医疗救死扶伤,以及现在的授勋仪式,都是道教济世育人的行动 。而且,帮助别人不仅是对别人好,也是为自己积德,积德可以成仙道 。
杜甫的“一切都会好,一切都会好”是一种带有救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 。早在东晋时期,杜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主张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关爱的心,善待他人,乐于他人的成就,同情他人的苦难,帮助他人的危难 。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会达到“荣辱与共,嫁人异骨”的境界 。
杜甫提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天下太平”的理想,这是道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 。它包含了热爱生命、融入社会、造福人民、健康生活的丰富内涵 。其现代价值需要在杜甫那里得到深入的发掘和阐述,杜甫提倡“不朽重于生命”,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甚至政治纷争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和策略 。
杜思想蕴含着东方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崇尚道德、传播仁爱、讲求奉献、向往平等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将对提升个人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之一,是“保持简单真实”的生活观 。道教历来注重心性的培养和思想的引导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浮躁偏激,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把握欲望的尺度 。如果能处理好生活中的认识和修行这两个问题,人的内心自然会“淡定如月,从容应对世间人 。”
第二,是“尊德”的人生观 。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对人善良,乐于助人,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安慰 。他们过着充实的生活,问心无愧,心胸开阔,自然平静无忧 。所谓“锻炼安心,安心顺畅 。”相反,如果德行差,内心不纯,甚至道德败坏,就会不安,很少安静,常常充满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