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何晚年不敢离开军队?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公元746年,唐朝大将王忠嗣,调任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节度使 。
作为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一员大将,王忠嗣当年曾被唐玄宗认作干儿子,从小在皇宫当中长大,享受皇子级别的教育 。长大之后,王忠嗣更是被按照‘霍去病的标准’培养,为大唐立下了无数战功 。尤其是在这一年当中,王忠嗣更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几乎掌握了唐朝北方所有的军队,权势无人可比 。
而王忠嗣在这次调职之后,很快就在自己的新下属当中,发现了一个让他非常感兴趣的人才 。此人当时仅仅只有三十多岁,却已经在军中立下了许多战功,声名鹊起 。而王忠嗣见到这个人之后,对他的评价更是高得吓人 。王忠嗣甚至直接明言,以后此人一定可以坐到自己如今的位置,成为整个大唐最顶尖的名将 。

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何晚年不敢离开军队?

文章插图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王忠嗣到底还是没看错人 。此后的两年里,王忠嗣极力提拔此人,同时还给了他更多的发展空间 。后来王忠嗣被奸相李林甫陷害,抑郁而终 。但他看中的这个人,却在军中继续攀升,继承了王忠嗣的意志,继续守卫大唐 。
后来,在安史之乱当中,此人更是处理甚多,最终率领唐军,平定了那场安史之乱,为唐朝延续了百年国祚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唐朝说不定也就没有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历史了 。
这个被王忠嗣看中的人,名叫李光弼,被后世史书誉为‘战功中兴第一’ 。就连被后世誉为再造大唐的郭子仪,在军功方面,也要稍稍比他逊色一些 。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人生最后的几年当中,却根本不敢离开军队,生怕自己被诛杀 。
公元708年,李光弼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 。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李光弼的父亲,曾经是东北契丹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在李光弼出生数年之前,因为唐朝官员对契丹这边压迫比较大,所以导致很多契丹部落开始起兵造反 。当时李光弼他爹所在的这个部落,也参加了叛乱 。
但可惜的是,面对唐朝大军的镇压,这些契丹部落的反叛,很快就被镇压了 。而叛乱被平定之后,为了彻底收复这些契丹部落,再加上有些契丹部落的首领,确实很会打仗,让武则天心生爱才之意,所以便把这些投降的契丹头领,编入唐军做将军 。
这其中,便有李光弼他爹 。
等到李光弼出生的时候,李光弼他爹在唐朝军队体系内,地位已经很高了 。类比现在的话,大概已经相当于是正军级的干部了 。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李光弼就开始被他爹传授各种战争领域的知识,逐渐为后来的名将生涯,埋下了伏笔 。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有这样一位老爹,李光弼成年之后,自然也得以顺利进入军队,然后一路官运亨通 。而且,等到李光弼进入军中的时候,他爹已经逐渐做到了朔方节度副使的高位 。类比现在的话,几乎等同于一个大军区的军区副司令 。
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何晚年不敢离开军队?

文章插图
有这么一个老爹罩着,李光弼的升迁道路,自然畅通无阻 。直到公元744年,也就是李光弼37岁的时候,他爹才安然去世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光弼已经快要升到正师级的高度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战功,在军中牢牢打开一片天地 。
对于李光弼来说,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被自己的亲爹带飞 。正是因为有他爹的存在,李光弼才能在军中展露头角,并且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 。
随着老爹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李光弼不得不回家守孝 。而等到李光弼守孝期结束,再次回到军中的时候,这时候他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王忠嗣 。
从年龄上来看,王忠嗣和李光弼,其实是一代人,王忠嗣只比李光弼大三岁而已 。但从军中资历来看,王忠嗣却比李光弼强太多了 。这也没办法 。毕竟李光弼他爹,最后也只是一个军区副司令 。而王忠嗣他义父,却是大唐的最高执政者李隆基 。而且从王忠嗣的少年时代开始,李隆基就一直朝着名将的方向,培养王忠嗣 。所以王忠嗣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带着军队在边境杀敌立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