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变法为什么惨遭失败?探究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吴起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 。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 。吴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他分析楚国的局面,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他把魏国改革措施运用到楚国,对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予以猛烈打击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改革:恨不得一下子将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
【吴起变法为什么惨遭失败?探究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
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 。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 。吴起还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往荒凉地区 。
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 。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还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谗不蔽忠”,“塞私门之情,一楚国之俗” 。将省下的行政经费用于训练军队,“要在强兵” 。
吴起改革的劲头之大、勇气之足,实属罕见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恨不得一下子将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吴起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他变法仅过一年,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去,对吴起心怀不满的贵族、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聚集起来,杀死吴起,并将他车裂 。吴起之死是悲壮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改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他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式的作风也为后人称颂 。的确,吴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在战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
吴起改革失败原因在于楚悼王死得太早?
有的学者将吴起改革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楚悼王死得太早 。我看这只是一厢情愿 。
首先,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会改革得以进行主要是国君有变法图强的愿望 。若国君保守,不支持改革,仅凭改革家是无济于事的 。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台的国王是什么态度呢?还是未知数 。因为在楚悼王刚去世,吴起就被贵族杀掉了 。吴起死后,变法失败,楚国又回到原先的状态 。同样,在秦国,支持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敌也立即反扑,商鞅被车裂 。
总之,在中国历代王朝,能否实施改革,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若无决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 。
从吴起改革的内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层面 。政治改革无疑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国家选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 。然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统治阶层进行,对于老百姓而言实在天高皇帝远,人民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温饱问题,吴起改革没有涉及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是一大缺憾 。在当时,不扶持小农经济,不保障农民利益,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看魏国,李悝颁布“尽地力之教”,西门豹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好处,这就使改革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吴起改革缺少这方面内容,如同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不可能走得太远 。照吴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只抓军事,不抓民生,再给他几年的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儿去 。
吴起的政治改革教训颇多
楚国是一个贵族保守势力很大的国家,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人际关系,使得既得利益集团树大根深,要想触动他们,扫除他们的势力,必须掌握轻重缓急,从薄弱环节入手,而不能简单草率,必须有破有立 。比如,他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三世而收爵禄”,这是对西周以来宗法制度“五世则迁”的重要修改 。可以估计,当时爵禄传承三代的贵族一定不在少数,他们执行的是老祖宗定下的传统 。而吴起竟断然宣布,从即日起爵禄传至三代者不再下传!贵族丧失了爵禄,要不要给予安置,或者帮他们找个出路?不仅没有,而且“迁往广虚之地”——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实在有些不近情理了 。什么事情容易激起剧烈的矛盾冲突?莫过于断了人家的生路,使其生计出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