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多少好处

1914年7月28日 ,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北洋政府先是“中立” , 后来几经周折 , 终于在1917年8月14日 , 宣布“与德奥两国同时入于战争之状态” , 与两国所签条约一律废止 。
1、中国执政者一致认为 , 参加一战 , 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地位
对于中国参战的好处 ,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 , 梁士诒即有所预见 , 他对袁世凯说:“德奥以小敌大 , 战之结果 , 必难悻胜 。在我见 , 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 , 将来与和议中取得地位 , 与国家前途 , 深有裨補 。”
1915年5月 , 中国政府被迫签下“二十一条” 。袁世凯问陆徵祥有什么补救办法 , 陆回答:“只有参战 , 到和会时再提出 , 请各国修改 。”
袁世凯死后 , 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 , “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 , 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 。料其难以取胜 。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 。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 , 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 。”
除了争取国际地位外 , 段祺瑞还有一个动机 , 那就是借此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
中国参战后 , 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 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 , 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 , 其中德国9000余万两 , 奥匈400万两);改变《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规定的5%固定税率 , 允许中国提高5%关税;天津周围20里内允许中国暂时驻军 , 以防范德奥侨民 。
2、中国收益巨大 , 除收回各种政治特权外 , 另可折合现金2.5亿元
中国没有出兵欧洲 , 但也实际援助了协约国 。宣战以前 , 北洋政府即采取“明守中立 , 暗事参加”的“以工代兵”办法 , 派遣华工出国 。“一战”期间 , 英法俄三国共招募华工30万人 , 为他们从事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 。
还有为数不少的华工被违约送上战场 , 在战火中修工事、运弹药、抬担架 , 沙俄甚至将华工“编为军队 , 作前线冲锋之用” 。战争期间 , 有约5万华工死亡 。
因有以上作为 , 中国在战后得以战胜国资格 , 参加巴黎和会 。在和会上 , 中国代表据理力争 , 终没能使日本在和约上声明归还青岛 。山东问题外 , 和约上还确认了废除德国领事裁判权、取消德国庚子赔款、赔偿中国战争损失等内容 。一旦中国拒签 , 未来就要同德国单独媾和 , 到那时 , 中国未必还能获得这么多的权益 。
在这种情况下 , 北洋政府倾向于签约 , 而保留山东条款 。但是国内民意已然沸腾 , 爆发了五四运动 , 中国代表只得拒签了《凡尔赛和约》 。不过 ,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
让人庆幸的是 , 学生们的游行活动并没有使中国外交陷于绝境 。通过华盛顿会议 , 中日两国先后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例》《鲁案细目协定》 , 中国有条件地收回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