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何可能是个陷阱?( 三 )


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何可能是个陷阱?
文章图片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 1956年生 , 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
什么是美的?什么样的身材是漂亮的?什么样的工作才得体?每年赚多少钱才算成功?男人如果没有成家立业就是失败的 , 女人如果不生孩子就是不完整的?一年的工作完成了多少?学业进度如何?为什么没能达到当初的目标?以及如何做才能更进一步?在这些看似具体的问题背后都有着一个更加普遍性的意识 , 而就如福柯所指出的 , “我们知识的普遍性往往是以对整个现实的排斥、禁令、拒绝和抛除为代价的 , 是以某种残忍为代价的” 。
这也就是“理想自我”的自恋之处 , 它不再把他者置于对立面 , 而是在吸收了它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加整体化的自我 , 由此导致的结果也就是无论惩罚还是奖赏只能来自自己 。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许多人其实是在自己的不断逼迫下去做出新的绩效 , 努力有着自由且自愿的新形象 , 从而围绕着自己没完没了地绕圈 , 直到倒下 。
真实个体的复杂性 , 远胜于单薄的范畴
这样的话语和意识形态我们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听到吗?
一方面来自他人 , 更多的来自我们自身 。 对于美颜、健身以及规律的日常生活 , 工作的成就以及学习的目标等等 。 我们可以对来自他人的相关话语进行甄别、选择性接受甚至反驳 , 但我们却很难如此对待那些来自自我的要求 。 因为一旦个体未能实现它或是取得相应的绩效 , 我们不仅会产生内疚和自责 , 从而引起反思和更加严格的自我约束与要求 , 而且还会出现一种道德和人生的危机 。 这一点内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道德和精神逻辑 , 也便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发现的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德国]马克斯·韦伯著 , 阎克文译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努力工作便能成功” , “只要认真学习就能改变人生” , “制订个计划 , 按照它一步步去实现” , 严格要求自己就能获得相应的道德荣誉 , 这些成功以及关于成功的方法被系统化成一门学问 。 关于自我的设计与塑造也成为一种需要科学、商业与各种权力所参与的技术 。 而这一切的核心关注点便是现代自由社会里的“个体” , 它成为各种观念、技术和管理的基础场域 , 从而塑造的印象就是“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们的成功与否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然而恰恰是这一错觉 , 为现代消费主义和管理技术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
除此之外 , 这一错觉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现代症状 , 即过分关注个体的努力与自我设计 , 以及对外部社会、市场影响的忽视 。 新自由主义贩卖的个体成功神话和传奇使得个体在不得不面对那些他自身无法控制或是改变的局势时 , 如果未能达标 , 由此导致的失败和无能为力所引起的心理危机与精神压力最终也只能由个体承受 , 且还会指责其不够努力 。
因此在韩炳哲看来 , 当下的绩效社会里抑郁症取代传统的忧郁症成为现代社会个体的典型症状 。 忧郁症来源于与他者的关系 , 而抑郁症则切断了所有联系 。 而导致其产生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过度紧张的、被过度放大、无节制的自我” , 它太过自恋 , 最终导致其“筋疲力尽而又倍感抑郁” , 被自己消磨殆尽 。
同时 , 这个自我不仅仅被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 而且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外部的侵扰和禁止 。 在当下 , “自我”已经成为出现在我们口中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 而“做自己”也成了现代社会最高且最正确的观念 。 但吊诡恰恰就在这里 , “自我”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