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

在历史书中,清朝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王朝 。这个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帝王昏庸无道,政府腐败无能 。这个王朝扼杀进步思想,文字狱盛行;这个王朝偏安一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朝代在科举制中所行使的严刑峻法却着实让人感叹 。
一、辛卯科场案
清康熙年间,江南乡试 。这场案子的起因是,发榜后中举的人的构成,从概率论的角度讲,不太科学 。中举的人里边,除了苏州的十三个,其他都是扬州盐商的儿子 。这种感觉就好像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前三名的爹(当然,娘也可以)不是地方首富就是部门领导 。在这种完全没有证据,纯粹是通过概率论推理所引发的舆论,一时间在社会引发了乱七八糟的质疑 。
有两个愤青(其实是逗逼)还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这件事,说“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讽刺的是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 。这当然都不是重点,舆论么,不合乎官方口径的,自然就定义为谣言了 。重点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的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的程光奎是两个草包,大字都不识几个 。如果说舆论是空穴来风,那么这种猪一样的队友就是给这种空穴来风的舆论充当了佐证 。


(图)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图为贡院内的号舍
到此,康熙收到风了 。康熙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主,所谓明主不在于在他治下一定歌舞升平,而是在于出了问题他如何处理 。康熙毫不犹豫,这种事也不好冤枉了谁,查呗!哎呦,这个不查不要紧,一查可是查出大篓子了 。结果被查实,主考官左必蕃被流放,副主考官赵晋被咔嚓,作弊的那几个也被咔嚓 。
二、俞鸿图舞弊案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这个人是康熙五十一年中的进士,仕途也是比较顺 。到了雍正十年的时候,出任河南学政 。学政这个官是正三品的,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主管教育、考试等工作 。当然,权力是这世上最好的毒药 。权力大了就自然容易腐败 。
本来吧,天高皇帝远 。但是不巧的是,有个叫王士俊的愣头青当了河东总督,总督是正二品的官 。更不巧的是,这个人还兼任河南巡抚 。他这就相当于集书记、省长、大军区司令于一身 。意思就是说,河南这块,他说了算 。然后他就不顾同僚之谊,参了学政大人一本 。雍正下令彻查 。整个案子审讯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条子先问,这事是你干的吗?俞说不是 。条子赞叹,学政大人是条汉子!又转头问他小老婆和家里的仆人 。他小老婆马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然后条子又来问俞,俞就招了 。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小抄条
这个故事的全文是:“十一年,疏劾学政俞鸿图纳贿行私,命侍郎陈树萱按鞫,得实,鸿图坐斩 。”正史记载,就这么一句 。没过程,没细节 。林涛在《正说清朝三百年》中有提到过这一段 。讲的内容比较丰富 。主要是说俞鸿图死的比较惨,不是斩立决,而是腰斩 。而且行有行规,腰斩这种事,你要给刽子手塞钱,他就让你死的快点 。不塞钱,就让你死的慢点 。这个俞鸿图同志死之前不知道自己是要被腰斩 。所以就没塞钱,然后死得特别惨 。惨到什么程度呢?拦腰斩断,然后沾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 。而且还是繁体 。俞鸿图的亲家叫邹士恒,俞鸿图挂掉后,他接了班 。他向雍正帝报告了俞死时的惨状,雍正帝感觉这事太残忍,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 。
三、戊午科场案
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罗鸿祀的考生,靠票子打通了关系 。给票子就得了,他又同时给两个人说 。一个叫柏葰,一个叫靳祥 。并且天真的以为这是双保险 。结果柏葰阅卷的时候,已经把这个货的卷子订为副榜,靳祥不服,又给弄到正榜 。本来嘛,暗箱操作,一切都挺好 。那么这件事是怎么被捅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