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真的是个昏君吗来看看他的文治武功

隋文帝杨坚经过多轮考核,把帝位传给了最优秀的次子杨广,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完成权力交接的杨广,希望做一番前无古人、震古烁今的大事业,继承父亲遗志,将隋朝推向巅峰盛世,于是国号改成了“大业” 。
这时候隋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而古代帝王在有钱有人之后,普遍的选择就是解决边患,开疆扩土,杨广在巡视边疆,召见启明可汗之后,发现高句丽使者出现在突厥牙帐 。
当时的高句丽疆域横跨中国辽东和朝鲜半岛,在朝鲜的三国时代,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对周边的契丹、靺鞨(读 mo he),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强大的高句丽不仅拒绝了隋朝的册封、也不进贡,更屡次骚扰辽东,这对急于建功立业的杨广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战争爆发了 。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隋太子杨勇被废的真正原因
2、隋炀帝为什么三次远征高句丽
高句丽的优势是,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而杨广的三次东征,把全国的人力物资都搭进去了,征发全国兵力、民夫,消耗大量粮食,对高句丽造成泰山压顶的巨大压迫,可惜因为内部斗争、天气等原因,远征均以失败告终 。
当然,杨广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外战争,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他对国内进行了大改造,使隋朝国力达到顶峰,而最突出的两个成就,是营建东都洛阳和开通隋朝大运河 。
隋朝发家于北周,当时的北周、北齐、南朝组成了后三国时代的格局,在杨坚统一南北之后,作为政治中心的国都西安,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交通都不方便,从而影响政令的颁布和实施,使江东远离政治中心,也导致了公元590年左右的江南大叛乱 。
“雒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引自《隋书》
历史上的概念往往因为相似而混淆,杨广建造洛阳城,并不是为了迁都,而是作为原首都大兴城的一个补充,公元582年,也就是隋文帝建立隋朝的第二年,杨坚下令在长安新建大兴城,作为国都 。
大兴城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杨坚在北周时,曾经爵封大兴公 。
大兴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群,占地面积84.1平方公里,远大于杨广时洛阳新城的45.2平方公里,李渊立国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朝末期迁都洛阳,曾经的大兴城也随之消失于历史尘烟中 。
隋朝的洛阳,也被称为东都,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去考虑,都需要有一个这样的都城,而且以当时隋朝的国力,建造洛阳新城,也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
这里介绍个人物,他是大兴城和洛阳新城的总设计师,名字叫宇文恺,老爹叫宇文贵,是宇文泰建立八柱国制度时,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的科举制,意在消弱关陇门阀对政权的控制,而关陇门阀的核心成员,就是这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
这二十个家族,到了杨广那会,老大宇文泰家族,杨坚篡位的时候被全灭了;元欣当时作为皇族,挂的只是虚名;赵贵就是和独孤信一起谋反的那位,被宇文护杀了;独孤信和侯莫陈崇也被宇文护逼着自杀了 。
八大柱国里面,有三个是因为在宇文护一家独大而被杀了,但是家族没倒,剩下的李虎、李弼、于谨,因为小心谨慎,没出什么大事,安享晚年 。
十二大将军里面,宇文贵的次子宇文忻,和梁士彦、刘昉,因为谋反被隋文帝赐死 。
宇文恺能活下来,是因为人家就一个书生,喜欢读书看报,打打杀杀那一套不熟悉也没碰过,而且人才难得,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幸存了下来,为我们设计了两座伟大的城市以及一个超大型的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