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蚧壳虫怎冶

桑白蚧壳虫怎冶
桑白蚧壳虫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桑白蚧又名桑盾蚧、桑介壳虫、桃介壳虫等 , 同翅目、盾蚧科 , 是一种林业害虫 ,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产蜡资源昆虫之一 。近年来 , 桑白蚧在大丰市林场的果园、苗圃的园林绿化苗木中普遍发生 , 且呈上升趋势 , 对我市的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 已成为当前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 。为有效控制桑白蚧壳虫的发生与蔓延 , 我们对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 , 并就如何防治进行了摸索 。
一、生活习性
通过对我市近1000亩苗圃中的园林树木进行调查发现 , 桑白蚧在我市1年发生3代 , 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树木的枝条上越冬 , 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 , 4月底至5月初为产卵盛期 , 5月上旬为末期 , 雌虫产完卵就干缩死亡 , 卵期15天左右 。5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卵化 , 5月中旬为卵化盛期,6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 , 雄成虫与雌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 , 雌虫腹部逐渐膨大 , 至7月初开始产卵 , 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 卵期10天左右 , 7月中旬开始孵化 , 7月中下旬为第2代孵化盛期 , 若虫危害至8月中下旬开始羽化 , 8月末至9月初为羽化盛期 , 9月中下旬交尾 , 雌虫继续为害至秋末越冬 。
雄成虫寿命极短 , 仅1天左右 , 羽化后便寻找雌虫交尾 , 午间活动、交尾4-5分钟 , 不久即死亡 。平时雌虫介壳与树体接触紧密 , 产卵期较为松弛 , 有的略翘起有缝 , 产卵于体后堆积介壳下 , 常相连成念珠状 , 产卵后虫体腹部缩短颜色变深 , 不久干缩死亡 。越冬代雌虫量较高 , 平均每个雌虫产卵120余粒 , 最多180多粒 , 最少54粒 , 第一代雌虫产卵量较低 , 平均每个雌虫产卵46粒左右 , 最多114粒 , 最少20粒 。
【桑白蚧壳虫怎冶】若虫孵化后在母壳下停留数小时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1天左右 , 多在2-5年生枝条上固定取食 , 以枝条分叉处和阴面密度较大 。约经5-7天开始分泌出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于体上 , 逐渐加厚不久便蜕皮 , 蜕皮时自腹面裂开 , 虫体微向后移 , 继续分泌蜡质形成介壳 。雄若虫期2龄 , 蜕第二次皮后变为前蛹 , 经蛹羽化为成虫 , 蛹期一周时间 , 雌若虫期2龄 , 蜕第二次皮羽化成虫 。
二、危害症状
桑白蚧壳虫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定危害为主 , 以其口针插入枝干新皮 , 吸食树体汁液 , 偶有在果实和叶片上危害 , 直接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 , 加上雌成虫分泌物及雄虫分泌的白蜡影响树木光合作用 , 极易引起霉菌感染 。严重时介壳密集重叠 , 虫口数难以计数 , 介壳形成后 , 枝条表面灰白 , 凹凸不平 , 被害树势严重下降 , 枝芽发育不良 , 甚至全株死亡 。盛夏季节 , 在被危害的树根部和2-3年生的嫩枝上裹着的白蜡如同冬天的白雪 , 十分引人注目 , 如防治不力 , 寄主树就会大量落叶 , 甚至枯死 。
三、防治对策
(一)加强植物检疫 , 杜绝人为传播 。因桑白蚧害虫虫体活动范围小 , 其自身传播能力有限 , 其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造成 , 如调运苗木进行传播等 。短距离传播主要是借风力在桑白蚧卵孵后定杆前传播到邻近寄主蔓延危害 。因此 , 严格植物检疫制度 , 严禁带虫苗传入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