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自焚背后隐藏什么:十五万殷商军队去哪了

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江山易主,政权更迭 。对于殷商而言,随着牧野之战的失败,末代君王商纣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终结 。取而代之的西周接纳了商的土地和奴隶,成为中华大地新的主人 。
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一往直前,数千年后,一切都已如过眼云烟 。无论是胜利的号角还是失败的哀号,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粒落定的尘埃 。三千年的漫长岁月,无论殷商还是西周都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视线 。然而,同样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个历史空白,不仅没有随着漫长岁月而被人忽略,反而是一直吸引着众多史学名家纷纷猜想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相关资料残缺不全,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令世人都信用的答案,于是就有了这个在当今依然是无人知晓的未解之谜,这个谜就是在殷商灭亡后,勤王未果的攸侯喜以及跟随他的十五万官兵消逝在史书和记载之间,去向无踪,无迹可探 。
要知道,十几万人突然人间蒸发,不可能不引起惊世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史书再也没有明确记载 。于是一场关于以攸侯喜为首的十五万的大军,究竟在一夜之间去往何方的讨论从未间断 。近年来,由于中外考古学界的相关发现,关于这十五万的殷人的去向再次成为了史学关注的热点 。
就目前现在流行的观点来看,相对而言有一定依据和可能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东渡说,就是“殷人东渡”十五万大军东渡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是印第安人的先祖 。其次是宋国说,十五万人,在宋公微子封地转军为民,过起百姓生活 。再次是洛阳说,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即十五万人在牧野战役后,回到河南洛阳界,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开始从事商业,成为中国“商人”的先驱 。第四种是朝鲜说,即这些人在东征之路上,归顺箕子,从此生根于箕子的朝鲜封地,成为了高丽人的祖先 。
最后还有一种就是灭亡说,其实在周灭商之后,即这十几万大军也在之后被逐渐消灭,已经于世无存了 。对于上述观点,各有各的依据,专家学者莫衷一是 。在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后,可以得出一个更为科学的结论,那就是,从当时及随后的政治形势、国家政策、科技水平和相关资料记载的来看,所谓的“十五万”殷人既未东渡,也没有被灭族,而是“化整为零”,散落在以殷商贵族封地为主的茫茫大地上,融入了悠悠华夏的芸芸众生中 。为什么说十五万人散落在殷商贵族封地更有可信性,这个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可以从攸侯喜的身份看出端倪 。攸侯喜这三个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代表着三层意思,攸,是代表商王武丁之子——子攸 。侯,是子攸及其后代的身份地位,诸侯 。这个子攸在商代诸侯封地就被叫做——攸侯国,它主要存在在淮夷一带,商代末年在对防范东夷入侵方面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 。“喜”是攸侯国子攸的后人,与当时的皇帝商王帝辛同为商代开国之主武丁的后人 。攸侯喜就是名为喜的商纣王时的末代攸侯,多年来一直在纣王身边 。所以说攸侯喜也是属于殷商贵族,与后来周王封的所有商代贵族是同宗一脉,所以率队回归后,见帝辛已去,对于宗族观念十分看重的商周时期,攸侯喜选择依附于其他宗亲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
再者,从十五万大军的行进方向上看,回归河南一代的可能性也更大 。武王伐纣之时,攸侯喜正率领十万大军在远征东夷,也就是现在的江淮一带,西周大军发兵朝歌后,攸侯喜率领十万商军和五万俘虏回转朝歌,全力勤王 。但是未及赶到,帝辛自焚于鹿台之上,此时攸侯喜的大军必然已在回归路途之上,而在接到相关信息之后的攸侯喜所部的十五万大军应该就在河南一带,应该是在宋公微子封地附近,就地而化的可能性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