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肯做官?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那么既然他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肯做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
颜回不到十岁就入了孔门 。当初,那个身形瘦弱的小颜回,手捧一只干巴巴的贽雉,准备拜孔子为师 。同来拜师的富家子弟小子贡,见到这样的颜回,对他嘲笑不已 。笑他所奉的贽礼太过寒酸,笑他面黄肌瘦,一看就是有病 。
而颜回面对有点居高临下的子贡,则是不卑不亢 。他神态自若地说:“老师没有规定贽礼的数量,大概就是为了让你同我这样的人都能拿出贽礼之意吧 。并且,我听人说,无财产者曰贫,无学识者才谓病 。我是贫,而非病也 。”

颜回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肯做官?

文章插图
颜回的一席话,把子贡说得面红耳赤 。坐在杏坛之上的孔子望着颜回,心中顿生感慨:自从我开坛讲学以来,这第一弟子的位置就一直空着,难道是上天让我虚位以待吗?难道就是在等这个小小的颜回吗?后来若干年后,颜回果然成为孔门“德行科”的第一人,也真的成为孔门第一弟子 。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 。他还非常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 。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不是哪个人就能轻易做到的 。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可见颜回之贤能 。
颜回不仅注重个人修养,而且还怀抱美好的政治志向 。他向往能够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这说明,颜回如果出仕,定是胸有成竹 。
但是,如此优秀的颜回在提昌“学而优则仕”的孔门中,却始终没有出仕 。当孔子问其为何不仕时,他说道:“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 。所以,我不愿意做官 。”
在我看来,也许这只是颜回在孔夫子面前的迂回之答,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这位恩师在他心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
颜回自幼追随孔子,十分敬重夫子,成年以后,依然服侍在夫子左右 。在鲁国,夫子初涉政事,他尽心做好左膀右臂 。堕三都失败后,夫子开始周游列国,他又紧随夫子,不离不弃,踏遍大小十几个国家的山河,同时也亲眼目睹并深深体会到了夫子的痛心之处 。
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精力放在了教育上 。而作为第一弟子的颜回,在此时此刻,当然是奋身向前,尽力帮助老师 。特别是结束了十四年的奔走生涯之后,师徒们重回鲁国后,孔子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整编经书及撰写《春秋》之上,而杏仁上的工作则交给了一些贤能的弟子们去做 。这期间,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能多为夫子做一点,夫子就能多休息一会儿 。
颜回对夫子的情义不仅仅只是在事业上的帮助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颜回的眼中,孔子就是父亲 。
那年,孔子一行被围困在匡,身在卫都的颜回匆忙赶来传报卫君无害孔子之意的喜讯 。当再见到颜回的那一刻时,孔子动情地说:“吾以汝已死矣 。”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是啊,上有父在,子何敢先死 。
当他们师徒又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时,外有围兵,内无粮草,饥寒交迫,再加上各国掌权者并不真正接受德治仁政之道,孔子感到万分失落 。此时,孔子先后问了子路、子贡和颜回同样一个问题 。孔子的问题大意是这样的:《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
颜回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肯做官?

文章插图
难道是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回答:我们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子贡回答:我们的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 。孔子摇了摇头,显然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 。
而颜回是这样说的: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如此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 。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能显出君子的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