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驿饯唐少府翻译知乎 白下驿饯唐少府翻译


《白下驿饯唐少府》诗名的意思是在江宁县(今南京市)白下门外 , 为唐少府送行 。
全诗翻译如下: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 , 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
但彼此相知,成为莫逆 , 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 。
天不早了,那夕阳比饯别的酒楼也低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 。
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
《白下驿饯唐少府》原文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
【白下驿饯唐少府翻译知乎 白下驿饯唐少府翻译】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
《白下驿饯唐少府》注释白下:古地名 。在今江苏南京西北 。

驿:是官家设置的传递文书以及公车往来的驿亭驿有驿丞,主管驿亭之事 。
唐少府:是什么人,不详 。少府,指县尉 , 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 。唐代人叫县令为明府,叫县尉为少府 。县丞、县尉、主簿是平级,仅次于县令 。
穷交日:用典 。据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战国时,虞卿和魏齐是从小的穷朋友,后来虞卿做了赵国的宰相,魏齐做了魏国的宰相 。魏齐和秦国的当权人物应侯有仇,秦国向魏国讨要魏齐 , 并且讨要的态度很严峻,魏齐就逃到赵国虞卿这里 。虞卿为了救从小就是穷朋友的魏齐,立即丢了宰相?。浩胍煌蹬艹稣怨搅宋汗?nbsp;, 求情于魏信陵君 。信陵君犹疑不决,没有慷慨答应 。魏齐见事如此,就自杀了 。穷交日由此而来 。
“昌亭”句:用典 。《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又不检点 , 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 。因此,韩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 。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高兴 。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饭食 。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 , 马上离开亭长家 。“昌亭”句出于此 。意思是说寄人篱下 。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 。

何用:何必 。
怀抱:心心相印 。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
浦楼:江边的楼 。
去去:远去 。
日边:意思是说相距遥远 。
《白下驿饯唐少府》创作背景上元二年(675年),其时26岁的年轻诗人自洛阳动身去交趾(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 。一段日子后,继续南下 , 与唐少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 。

《白下驿饯唐少府》赏析该诗是一篇送别的诗,正如作者其他送别诗一样,也有它特殊的内容与形式 。该诗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用夹叙夹议的手笔抒写了作者与唐少府之间虽然交往不长,但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后四句为另一段,就题写饯别 , 集中描绘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这种惜别心情是在委婉的、絮絮不休的叙谈中衬托出来的 。两段深浅如分,朴实从事,既无虚文,也非俗套 。
诗中还涉及了两个典故 。其一 , 借用了韩信早年因家贫寄食“昌亭”(南昌亭长)的故事,以答谢友人对自己来南京的真诚款待 。
其二,引用了“日近长安远”的成语故事 。晋元帝司马睿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大殿上,当着众臣的面问年幼的长子司马绍:“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如果把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答曰:“日近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太阳近 。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 。
王勃是获罪被革职离京的,他在南京的白下驿为唐县尉饯行,因友人就要启程去长安谋仕途,而他自己也将远赴交趾(今越南)探望老父,那种“去去如何道”的别离心情,既是祝福友人前途似锦,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和怅惘 。
在这样的笔触之下,作者那种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慎于择友和忠于所友的描绘,已经清楚地揭示在读者面前 。
《白下驿饯唐少府》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 , 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 。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原有集 , 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