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抗战时的紧急信、秘密信为何要叫鸡毛信

在通信落后的时代 , 最快的、有标识的信件 , 恐怕非鸡毛信莫属 。“吾以羽檄征天下兵 。”出自《汉书·高帝纪》(下)中的一句话 , 导致多年来在国内流行一种说法 , 鸡毛信源于汉代 , 迄今已2000多年历史 。
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 , 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副会长李俊杰认为 , “鸡毛信”的叫法始于抗战时期 , 而抗战时期“鸡毛信”的使用是从高平当地开始的 。
八路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下 , 鸡毛信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广泛使用 。”李俊杰对鸡毛信的产生年代做出大致推断:主要孕育于1938年 , 成熟于1939年“晋西事变”(也称“十二月事变”) 。
1965年9月 , 开国大将黄克诚被任命为山西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 。次年2月 , 抗战期间在太行山战斗过的黄克诚蹲点高平 , 时间长达半年 。
李俊杰的父亲李玉振是抗战时期的儿童团团长 , 为八路军送过鸡毛信 。2009年 , 77岁的李玉振去世 。生前他向李俊杰回忆了见到黄克诚时的情形 。当时 , 说到鸡毛信的话题时 , 黄克诚说:“鸡毛信源于山西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
说到情报工作时 , 李玉振曾向黄克诚汇报说:“我当过儿童团长 , 也曾多次往杜寨等村送过鸡毛信 , 挨过日本鬼子、国军的搜查和鞭打 。”黄克诚听后 , 接过话茬:“要聊起鸡毛信 , 并不奇怪 , 是红色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 就产生在石村关帝庙 。”
1939年12月25日 , 突破敌人防线后 , 彭德怀从沁水县小柿庄(当时属高平县管辖)秘密赶到石村 , 在关帝庙召开军政连以上干部大会 。在总结“十二月事变”教训时 , 彭德怀认为 , 牺盟会第三纵队情报滞后 , 导致数百名革命战士牺牲 , 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 。
当时在高平流传着一句话:“自从日军打进中国 , 就落个母鸡不下蛋 , 公鸡不打鸣 。”针对八路军、牺盟会情报落后、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的现状 , 黄克诚提出:“拿鸡毛 , 当信使” 。彭德怀决定秘密实施 , “鸡毛信”由牺盟会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 。为此 , 黄克诚还赋诗一首:“明理全军事 , 知晓万里途 。鸡毛传期遇 , 相约斗日阎 。”
李俊杰说:“抗战期间送信粘贴鸡毛的历史从此诞生 , 鸡毛信成为八路军作战史上的‘千里眼’‘顺风耳’ , 儿童团为抗日取得全面胜利功不可没 。”
那“鸡毛信”与汉朝“羽檄”是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俊杰提出自己的观点:“羽檄”是插鸟羽的军事文书 , 而“鸡毛信”则是从“土八路”鸡窝里飞出来的新事物 , 诞生于我们的祖辈、父辈 , 主要传递在地方武装、游击队等革命队伍之间 , 特指八路军中传递的秘密情报 。
最高级别的鸡毛信由部队护送
1985 年10月 , 从部队复员的李俊杰担任高平伯方村民兵营长 。那时 , 他曾在伯方村抗战老兵郜有恒家看到过几封鸡毛信 。当时的李俊杰因没考虑到鸡毛信的重要价值 ,  没有向郜有恒索取保存 。郜有恒去世后 , 其子女均生活在西安 , 便失去了联系 , 而鸡毛信也从此下落不明 。提起此事 , 李俊杰懊悔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