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古人的字、号、名之间有什么区别?( 三 )


陆羽,字鸿渐 。《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字对名作了解释 。
高明,字则诚 。《礼记》日:“诚则明矣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
于谦,字廷益 。《尚书》说:“谦受益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 。如:
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
杜牧,字牧之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
杨达,字士达 。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
丘锡,字永锡 。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
雷简夫,字太简 。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 。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 。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 。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 。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