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古人的字、号、名之间有什么区别?( 二 )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 。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 。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 。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 。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
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
颜回,字子渊 。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
宰予,字子我 。予,我也,意思相同 。
樊须,字子迟 。须、迟都是“待”义 。
张衡,字平子 。衡、平义同 。
陆游,字务观 。游、观义同 。
曾巩,字子固 。巩、固义同 。
班固,字孟坚 。坚、固义同 。
孟轲,字子舆 。轲、舆都是车 。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如:
梁鸿,字伯鸾 。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
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
郑樵,宇渔仲 。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
李渔,字笠翁 。渔翁常戴蓑笠 。
陈琳,字孔璋 。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
刘过,字改之 。改了就不为过错 。
王绩,字无功 。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如:
徐干,字伟长 。《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
曹操,字孟德 。《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