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家的理解,对家的理解( 三 )


故事中对抠门财主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敝帚自珍的心理呢?是单纯因为老年人抠门吗?也不尽然,虽然老年人普遍不舍得扔掉自己用不到的甚至坏掉的老家当,但是舍不得扔归舍不得扔,看到街上如果有破家电破家具等“破烂”时,没有几个人会将这些东西捡回家,即使这些废品比家里的还要新 。财主也是如此,他虽然非常抠门,连个屁都不舍得给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放个屁给他呢?估计他立马就躲得远远的 。其中的道理,也许就是,“别人的屁是臭的,自己的屁是香的 。”
为了证实这种“敝帚自珍”心理的普遍存在,行为经济学家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
实验的参加者被分为A、B两组 。给A组每人发一个杯子,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完全归他们所有,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现场将杯子以某个价格卖掉或者将杯子带回家 。
B组,可以选择一个相同的杯子或者选择一笔钱 。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A组中选择将杯子卖掉的人,平均卖价是元;B组中选择还要钱的人,为一个杯子钱的平均要求数量仅为元 。这说明,自己的杯子是贵的,别人的杯子是便宜的 。
还有另外一个相近的实验 。
将实验的参与者分为三组 。初始时,第一组每个人都拥有实验组织者给他们的一个咖啡杯;第二组每个人手中有一个400克的德芙巧克力;第三组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 。第一组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以用手中的咖啡杯来交换400克的德芙巧克力,也可以不做任何交换,保持原有状态不变 。第二组的实验参与者,可以用手中的德芙巧克力来交换咖啡杯,抑或保持手中的德芙巧克力不变 。第三组的任务,则是从德芙巧克力和咖啡杯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
实验的结果如下表:
最终手中拥有的物品
组别咖啡杯德芙巧克力参与人数
第一组:用咖啡杯交换德芙巧克力89%11%76
第二组:用德芙巧克力交换咖啡杯10%90%87
第三组:从德芙巧克力和咖啡杯中做出选择56%44%55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第三组的实验结果 。第三组的初始状态为“两手空空”,可以充当比对组 。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外加条件的情况下,有56%的人选择了咖啡杯,有44%的人选择了德芙巧克力 。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可以通过这一点认为,本实验选择咖啡杯和德芙巧克力作为实验物品是合适的,两者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不会影响到后面比对实验的可信度 。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参与者的选择和分组是经过严格选择程序的,可以确保这些实验参与者之间的收入状况、财富状况和对实验过程的理解程度都是相似的 。在看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结果之前,设想一下,既然咖啡杯和德芙巧克力是两种差异比较小的物品,根据经典的偏好理论,即人们的偏好是一致稳定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选择结果也应该接近56:44这个比例 。
但是,实验结果却和这种预测有着相当大的出入 。数据显示,第一组中绝大多数人——89%的人,选择了咖啡杯,第二组中有90%的人手中的物品为德芙巧克力 。联系到他们各自的初始状态:第一组每人手中均为咖啡杯,第二组每人手中均为德芙巧克力 。这说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了他们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小组改变自己现状的意愿并不强烈 。他们偏好的确定不再独立于交换的方向,不同的交换方向得出了不同的偏好 。这表明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赋予自己所拥有东西的权重——第一组是咖啡杯——和未来所可能得到东西的权重(对于第一组来说,是德芙巧克力)并不相等,确切地说,他们现有的物品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 。这个行为经济学原理,就是在1980年由萨勒发现的禀赋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