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名声最烂的皇帝,却创造了一个空前盛世

雍正一生,以务实精神治天下 。他刚一继位,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地惩治与清肃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 。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 。雍正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他的批语甚至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要多 。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我甚至认为把之一去掉也不为过 。在位13年应该说他的治理为大清的延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但为什么他的历史评价并不高?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一、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雍正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官绅一体当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 。这项改革,在实行累进税制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 。要知道,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其中,不用像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就是其中之一 。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 。
要知道,官绅的范围包括所有官员、有功名但不是官的文人乡绅,几乎包括了整个统治阶层,雍正这么干,就等于和整个帝国的统治阶级(除了满洲贵族)对着干,雍正为啥这么做?
实在是这项制度到了清代已经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 。要知道,随着科举的普遍,庶族地主渐渐代替了士族地主,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普通地主家只要有一人考上功名,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或许官员的俸禄微不足道,但其掌握的权势却能给整个家族带来方便 。通过各种以权谋私的手段,一个官员本身往往就是当地的大地主,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 。而他的亲戚们,借由他的权势,也能成为地方上数一数二的豪强,他们有钱后也会将子女送去读书,接受好的教育,然后考取功名,形成一个官绅集团 。渐渐地,整个朝廷都被这种由血缘和师生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官僚集团所把控,他们不仅在朝政上呼风唤雨,而且在地方上也是兼并土地,掌握社会的主要财富 。但讽刺的是,拥有巨大财富的他们不用向朝廷交一分钱,而贫苦的农民却要负担极为繁重的税赋 。这种巨大的不公平持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威胁到了王朝的延续 。
▲雍正通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直接向所有官僚宣战,要求他们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但是此令一出,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就连平常道貌岸然,生活俭朴的清流也出来反对 。那些贪官反对还好理解,可为啥清流也反对呢?清流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一种有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的观念,清流们认为读书人就该和老百姓不一样,就该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那读书人岂不是和没受过教育的愚氓一样了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是血缘导致的不平等,中国古代则是知识导致的不平等,在文人们的观念中,有知识的就该享受特权,统治没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税出血天经地义,而读书人作为精英就应该与屁民不一样 。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一个文化较低的百姓与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
▲雍正帝先农坛耕作图
二、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
雍正另一项重大的改革,就是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这又是一技重磅炸弹 。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要知道,清初的税收制度沿袭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银外,还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计算的丁银,丁银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 。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8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8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 。而穷人交了这8份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